中心新闻
“双一流”建设 | 人大新闻深研会第24期——学科国际化的2.0时代
作者: 时间:2020-06-30围绕“学科国际化的2.0时代”这一主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于2020年6月28日下午举行第24期深研会,同时作为新闻传播学“十四五”规划的第二场调研会,邀请国内多所新闻传播院校的专家学者就新闻传播学科国际化发展的质量、标准、目标、路径、重点难点等议题展开研讨。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兼副院长 周勇教授
周勇教授向与会专家表示欢迎和感谢,并指出当前新闻传播学科的国际化发展虽已取得长足的发展,但进入新的阶段,各个方面亟待全新内涵的注入,并要由此寻求新的突破和提升,希望就相关问题与大家共同探讨。
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副书记 胡百精教授
胡百精教授以“面向世界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构建”为题作主旨报告,阐释了新时代新闻传播学科面向世界来构建具有自身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特色”要解释和解决中国问题,也要在与他者的比较或向他者的敞开之中得以形塑。
发言:中国传媒大学电视学院院长、党委副书记 高晓虹教授
高晓虹教授指出中国新闻传播教育应当抓住几个着力点:植根国情,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于新媒介技术的新闻传播理论和实践探索,以我为主、博采众长地借鉴发达国家的有益成果。
发言: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 唐绪军研究员
唐绪军研究员结合具体实践分享了学科五年规划的编制思路和重点难点,并指出了对于学科国际化2.0时代的三个重点“把握”:把握大势、把握大局、把握需求。
发言: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兼党委书记 张涛甫教授
张涛甫教授指出,既有的学科教育正处在一个低洼地,从认识到实践存在系统性的偏差。在国际化层面,学科教育常常处于跟跑而非领跑的状态,对于这种状况需要进行反思;另一方面,要打破过去的立场,基于人类共同的文明基础这一更大的背景重新理解国际化的意涵。
发言: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 陈昌凤教授
陈昌凤教授指出,一方面要思考中国特色和学院学科特色如何结合。”另一方面要思考面向世界最重要的底色、条件、标准是什么?究竟需要怎样的学科气质?陈昌凤教授强调在坚守中国本土文化、中国价值观的前提下,如何平衡、包容进而提出一套相应科学、合理的标准,既能适应国际也符合中国需求,这些在学科建设中需要加以重视。
发言: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单波教授
单波教授提出学科国际化发展可能的现实路径:在比较中寻找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与国际化的平衡点;以比较研究为支点,推动教师队伍的国际学术对话能力建设;在现有课程体系中融入多学科比较内容,吸纳多元文化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实践;在优势互补中寻找合作办学、合作交流的对象,在合作中拓展对于国际传播问题的认识,提升解决国际传播问题的能力。
发言: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 韦路教授
韦路教授从培养人才、探索新知、服务国家三个方面阐述了对于学科国际化目标的思考。构建国际交流评估体系,应从单纯的数字追逐转向更结构化的科学布局。国际化学科发展理应充分对接国家需求,如何集合全球资源促进学科发展是目前需要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发言:西南政法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院长 李珮教授
李珮教授结合具体实践进行了分享,并指出当前学科国际化发展存在的问题:一是价值观问题,对西方的理论“拿来”较多、消化吸收较少;二是目标问题,表现在将学科国际化窄化为西方化乃至美国化,以及引进来与走出去的不平衡问题。在此基础上,李珮教授提出了两点思考:第一,从中国价值观出发推进学科国际化。第二,明确学科国际化目标。
发言: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 王润泽教授
王润泽教授向各位专家学者的指点和宝贵建议表示感谢,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我们学科国际化的既有标准和经验,往往来源于欧美国家现成的做法,但在中国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其国际化标准理应有符合自身的文化表达,要去思考自身在国际化上的本土化特色是什么以及如何构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辉锋教授、赵云泽教授,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韩晓宁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发展规划处副处长、新闻学院教师李彪副教授等也参加了本次会议。
文字:何天平 李兴博
图片:杨奇光 吴衣巷
编辑:吴衣巷
指导教师:王润泽 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