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气候&传播&互动•共赢 走向南非——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
作者: 时间:2011-09-282011年9月25日,以探讨气候传播国家战略及政府、媒体、NGO三方合作与共赢为主题的“气候·传播·互动·共赢 走向南非——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研讨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乐施会和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联合主办,来自政府、国内外学界,NGO和媒体的50余人参与了此次会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乐施会传播统筹王彬彬等出席了研讨会。
研讨会由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原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郑教授指出,近年来,气候变化已成为全世界最为关注的话题之一,相关议题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因此,他提出要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增进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相互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低碳”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并且共同用行动去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侯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美国耶鲁大学环境与森林学院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莱丝洛威茨(Anthony Leiserowitz)、乐施会经济公正项目经理毕伟德(DerkByvanck)和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倪四义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主题演讲。
孙桢在演讲中指出:“以往中国经常把传播注意力集中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上,对国际舆论和国内民众有所忽略。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人民要求解决的问题,因此是一个内部问题,要体现其内在化特征。”
特邀参会的美国耶鲁大学著名气候传播专家安东尼﹒莱丝洛威茨教授在演讲中介绍了他最近开展的一项全球性调查。他指出:“调查结果显示,发展中国家的民众认为气侯变化对他们的影响很大,而发达国家民众对这个问题的认知程度较低。在世界范围内,40%的人从来没有听说过气侯变化的概念,而且这些人恰恰是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最脆弱的人群。”Anthony进一步指出,有效的传播,首先要了解你的受众,要知道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乐施会的毕伟德(Derk byvanck)介绍了NGO的气候传播策略,他提出,“乐施会的一个任务就是要想办法告诉人们,贫穷人口是气侯变化的直接受害者,乐施会的气候传播策略是利用可见的、通俗的、从项目点收集来的故事、图片传播这个事实。”
倪四义在发言中表示:“中国媒体的责任其实就是要让贫穷人的声音让世界听见,让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声音能够被世界听到。”
在随后举行的圆桌讨论中,孙桢,安东尼﹒莱丝洛威茨教授,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副理事长、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Derk BYVANCK,倪四义,《中外对话》中国总编辑刘鉴强参与了讨论。他们围绕会议主题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回答了与会人员的提问。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光晋主持了圆桌讨论。
最后,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作了会议总结。他认为,此次研讨会不仅为下一步做好南非联合国大会期间的气候传播提供了思路和方法,而且为此后如何将气候传播的重点由关注气候谈判转向关注民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和参与意识,解决了认识和理论上的问题。他在发言中表示,研讨会结束后,项目组还将通过搭建气候传播双语网站,出版气候传播相关著作、在联合国南非气候变化峰会期间举办边会等活动,继续增加中国政府、媒体和NGO三方之间的互动和交流,同时逐步将研究重点转向提升公众对气候变化议题的认知和参与意识。
郑保卫主任在研讨会上致辞
国家发改委应对气侯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发表主题演讲
美国耶鲁大学环境与森林学院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莱丝洛威茨
发表主题演讲
乐施会经济公正项目经理毕伟德发表主题演讲
新华社对外部副主任倪四义发表主题演讲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原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教授
主持研讨会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出席研讨会
清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何建坤教授参与圆桌讨论
《中外对话》中国总编辑刘鉴强参与圆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