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新闻学院主办五校联合第一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梅论坛”
作者: 时间:2020-07-082020年7月4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联合发起的第一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梅论坛”顺利举办。近1600名师生通过腾讯会议平台及其直播线上参与了此次论坛。
论坛开幕,由轮值主办方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进行开幕致辞,胡百精教授寄语与会的同学们“在珍珠般的年纪,绽放珍珠般的光华”。胡百精教授表示“青梅论坛”是我们期待中的、理想的学术平台,“希望通过这一青年人的学术论坛,向青春致敬,向青春的学术致敬”。论坛旨在发现优秀的论文,发现优秀的年轻人,努力搭建形成“产销一体的学术展示会”。随后全体与会人员线上合影。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
开幕式致辞
第一届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梅论坛”
与会人员合影
论坛根据主题分为四场。第一场主题为“身份表达与群体认同”,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国际新闻界》主编刘海龙老师和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李艳红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五位同学展示汇报后,李艳红教授分别从研究问题是否具有重要性与开放性、研究设计与理论框架、方法材料的收集与分析三个层次对前三篇论文提出了修改意见。刘海龙教授则针对后两位同学的论文提出,在对一般性研究问题进行探究时,还需要根据研究对象特征进行一些独特性探索。
第一场“身份表达与群体认同”
嘉宾与论文作者合影
第二场主题为“媒介理论:探索与反思”,由中山大学传播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志安教授主持,《新闻记者》主编刘鹏老师、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刘勇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五位同学展示汇报后,刘勇教授进行了详尽的点评,并提出“理论研究进与出”的问题,他指出,“进”理论当深入理论的根源和脉络,做出深描,“出”理论则应当关照当下,也需要注重理论的适用性。刘鹏老师肯定了各位同学对于新闻传播学经典著作的阅读,并建议“避免做对策性研究,有损文章的学术品质”。
第二场“媒介理论:探索与反思”
嘉宾与论文作者合影
第三场主题为“技术平台与社会景观”,由安徽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姜红教授主持,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院长、《现代传播》主编隋岩教授和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刘于思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五位同学展示汇报后,隋岩教授围绕“现代性”从研究的方法、路径、对象选择提出了修改建议,并认为与自然科学中的“绝对真理”不同,社会科学中“真理是相对的”。刘于思副教授针对同学们的汇报提出研究中需要思考的三点共性问题:理论适用性、理论指向的范式与分析方法、分析单位的选择。
第三场“技术平台与社会景观”
嘉宾与论文作者合影
第四场主题为“新闻场域:理论与实践”,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主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新闻大学》常务副主编朱春阳老师和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卞冬磊副教授担任点评嘉宾。
卞冬磊副教授给出修改意见后指出,同学们不应陷于平庸的规范,但仍处于学习规范的阶段,如何使用理论,在论文中安插理论资源,是一个长期的问题。朱春阳教授则引用“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提醒同学们学会处理读书与思考之间关系,并提出要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以我为中心”进行材料有机取舍,同时慎用概念,保持研究范式的一致性,不应在多种范式中游移。
第四场“新闻场域:理论与实践”
嘉宾与论文作者合影
随后,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教授宣布本次论坛的论文推荐名单:
最佳论文
中国传媒大学传播研究院 张文娟
《“底层”数字化生存的可能及其意义—-基于下岗工人生命历程的观察》
优秀论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段世昌
《从寄生到共生——平台与基础设施的关系研究》
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 胡梦佳
《为尼尔·波兹曼正名:兼论“媒介即隐喻”的理论内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 刘浏、陈泽月、郭文浩
《变化中的“新闻场域”:基于自媒体“调查新闻”的分析》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周勇教授
宣布本次论坛的论文推荐名单
最后,第二届“青梅论坛”轮值主办方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进行闭幕致辞。
张红军教授首先鼓励各位青年学子在这思想解放理论创新的最佳时期继续努力,并向此次论坛点评的专家学者表示感谢,期待明年能够继续为青梅们指点迷津,最后邀请各位师友在明年青梅结子之时,具身地相约南京大学。
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张红军教授
闭幕式致辞
据悉,论坛共收到海内外63所高校的有效投稿91份,经一轮初审和两轮终审,共有20篇稿件入围。论坛议程公布以来,共收到1467条旁听报名。下一届全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生“青梅论坛”将由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主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