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郑保卫主任出席利马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联合主办“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副主任应邀到会讲话
作者: 时间:2014-12-1212月8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出席在秘鲁利马召开的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并同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中新社,在中国角共同举办了题为“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主题边会”。中国代表团团长、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应邀到会并发表重要讲话。
解振华团长在讲话中首先肯定了中国媒体在报道气候变化大会方面专业化的提升和进步,他希望媒体能够把握好方向,发挥更加积极有效的传播作用。他谈到,要明确中国仍然是个发展中国家的定位,要了解我们所面临的挑战,要明确“承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的重要性。
他强调,气候谈判要在“全人类的共同利益和各国的核心利益之间找到平衡,要坚持走合作共赢的道路”。如果追求零和,一方或一个集团完全胜利,另一方或另一个集团完全不满意,这个多边机制就是失败的。他认为,各国应根据各自国情和历史责任采取行动,做出各自的贡献。
针对部分国家提出的“减排目标要增加透明度”,解振华说,中国的目标是“科学、客观、实在”的,有信心实现,“经得起时间、实践和公众的评价”。而一些国家“要求别人做得更多,自己恰恰没有做得更好”。
郑保卫主任在边会开始时首先代表主办单位致辞,他表示感谢各位嘉宾前来参加边会,并关注气候传播与公众意识话题。他谈到,气候变化的形势日益严峻,应对气候变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需要全球共治,要建立起政府、NGO、媒体、企业和公众“五位一体”的行动框架,即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NGO要体现推助作用,媒体要发挥引导作用,企业要担负责任,公众要积极参与。他强调作为一项需要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性活动,提高公众的认识和参与积极性十分重要,而增强公众的环境意识和低碳意识是做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致辞后,郑保卫教授作了题为《公众心理与气候传播》的主题发言。他分析了公众在接受气候变化信息方面的心理特征,阐述了对具有不同心理特征的公众所需采取的不同传播策略。他强调气候传播要重视受众对气候变化信息的收受偏好,建构符合公众心理认知的内容传播框架,畅通传播渠道,提升传播艺术,讲求传播技巧,注重传播效果,要力求精选内容,使其有助于增进各方思想共识;要做到传播有度,不宜过度诉诸恐惧,引发不良后果;要掌握传播技巧,避免受众产生心理麻木;要力求做到通俗传播,考虑受众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效果,唯此才能求得公众认可,才能取得好的传播效果。
随后,《中国改革报》总编辑高富源、中国民促会秘书长黄浩民、瑞士发展与合作署气候变化与环境网络高级政策分析专家丹尼尔•马瑟里、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美国环保协会中国项目负责人张建宇、阿拉善SEE生态协会副秘书长王利民、《中国日报》记者蓝澜、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与培训处副处长张志强先后作了主题发言,围绕如何改进媒体报道、提升公众低碳意识、促进低碳消费方式,以及如何发挥NGO在推进公众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等进行了论述。
边会由中新社经济部主任俞岚主持。国家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主任李俊峰、国家发改委新闻办公室主任文步高、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战略处处长田成川,以及来自中外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新闻媒体、NGO组织、企业单位的数十名嘉宾出席了边会。
这场边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继在墨西哥坎昆、南非德班、卡塔尔多哈、波兰华沙之后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举办地主办的第五场气候传播边会。201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上,也曾举办过此类边会。
据悉,来自全球190多个国家的代表自12月1日起,将在利马展开为期两周的新一轮气候谈判。近万名政府官员、专家学者、NGO代表、媒体记者、企业家、民间环保人士等前来参加会议,他们通过各种形式表达各自立场与诉求,参与并努力推进会议进程,探索和寻求在合力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的共识,体现了世界各国政府和民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关切与重视。
郑保卫主任致辞并作主题发言
解振华团长发表演讲
会议现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