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中心新闻

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12日开幕式致辞

作者: 时间:2013-10-13

郑保卫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生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在花果飘香的收获季节,大家来到美丽的北京,来到我们人民大学,参加由我们和耶鲁大学共同主办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一起交流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的研究心得,一起收获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丰硕果实,真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在此,请允许我代表会议主办单位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这次国际会议能够顺利举办,首先我们要感谢作为合作方的耶鲁大学。由安东尼教授带领的耶鲁大学团队为会议的筹备做了大量细致而又周到的工作,特别是在邀请国外专家和安排会议日程方面给我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建议和意见,真是我们理想的合作伙伴。

其次,我们要感谢出席会议的来自联合国相关机构和中国政府有关部门的嘉宾,感谢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的全体成员,感谢你们对我们项目中心工作的关心、支持和帮助。

我们还要感谢参加会议的各位来宾和朋友,特别是要感谢远道而来的外国朋友,你们不辞辛苦前来参加会议,与我们分享气候传播的研究成果,我们要再说一声:谢谢你们!

同时我们也要感谢学校领导多年来对我们项目中心工作的支持和帮助。陈雨露校长亲自担任了我们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的主任委员,多次听取我们的工作汇报,并给予许多具体的指导意见。这次又在出国前夕挤出时间参加了昨天的中文专场暨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会议并为委员们颁发聘书,在致辞中又对我们的工作给予充分肯定和积极评价。

原定出席今天会议的学校党委书记靳诺女士因为临时要参加教育部的一个重要会议不能前来,她让我转达对会议召开的祝贺和对大家的问候。代替她出席会议的学校常务副校长冯惠玲教授,长期分管科研工作,对我们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工作一直给予关注和支持,在此,我们对她们表示衷心感谢!

今天到会的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是我们项目中心成立后最早聘请的两位顾问之一。他作为原先的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主任,是对外传播和公共外交领域的著名专家,几年来他始终关心我们项目的工作,及时地给我们以鼓励、指导和帮助。另一位顾问是新华社原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教授。他长期担任新华社国际传播和对外传播的负责人,他用自己长期积累的丰富经验给我们提供了许多具体的指导和帮助。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我们深表感谢!

今天,我们人民大学87岁高龄的方汉奇教授也来参加会议。他是我们研究中心的学术委员会主任,多年来对研究中心和项目中心的工作都给予真诚的指导和帮助,我们由衷地感谢方老师!

在这里,我要特别表达对乐施会的谢意。作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的共同创建者,我们和乐施会的合作已有3年多,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各位成员始终与我们真诚合作,共同完成了各项研究计划,实现了一个个预期的目标,成为我们不可缺离的合作伙伴。

最后,我还要感谢此次会议所有的主办单位、协办单位和支持单位,包括环境学院、统计学院、欧洲学院等高校,以及各家学术机构、媒体机构和研究机构,以及这些单位派出的参会人员和前来采访的媒体记者,感谢你们的参与和支持,保证了此次会议的顺利召开。

之所以要说这么多感谢的话,是想说明我们项目中心所取得的每一点成绩和进步都离不开方方面面领导和朋友们的关心、支持和帮助,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气候变化作为一个全人类共同关切的话题,不但引起了各国政府的关注,也受到了各国学者的关注。自上世纪末开始,许多国家的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都启动了相关的研究项目,并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

服务社会发展是我们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的工作宗旨之一,我们也希望能够为应对气候变化做些贡献。所以,在2010年初我们以研究哥本哈根气候大会期间政府、媒体和NGO的角色定位、传播行为及效果为最初目标,组建了中国第一个从传播视角研究气候变化的科研机构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并且很快便启动了我们的研究计划。

实践说明,气候变化问题的解决,离不开“传播”这一重要方式和基本手段。气候传播作为一种社会传播活动,既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一种不可缺少的舆论方式,也是人们在应对气候变化过程中可以借助的一种无以替代的传播手段。

人们对气候传播的研究,是在气候变化问题日益受到社会关注之后开始的。正是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气候传播发挥了重要作用,因而才引发了人们对它的关注,并且进入了学术研究的视野。

当前,从中国和世界范围来看,气候传播研究的学术成果都还不是很多,要想取得理论上的突破,一是要借鉴其他学科的相关学术成果,以充实其理论体系。二是要盯紧气候传播实践中的问题,依据其所提供的线索和经验,从学术层面对其进行解读和探讨,进而上升到理论层次,并反过来能用以指导实践,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

此次会议是世界气候传播领域首届大规模的专门性会议。我们主办这次会议的目的,一是要为各国专家学者提供学术交流平台,打造气候传播研究的学术共同体和人际网络;二是要厘清气候传播的基本理论,探讨气候传播理论与知识体系的建构思路;三是要研究政府、媒体、NGO、企业和公众等传播主体的角色定位,及其传播战略、策略和方法。

昨天我们举行了此次国际会议的中文专场,旨在为中国国内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学者及各界人士搭建学术平台,交流研究心得,汇聚学术队伍,凝聚社会力量,让气候传播在中国能够真正形成气候,成为中国社会与公众关注的议题,以推动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共同为实现节能减排、绿色发展,建设美丽中国献策献力!

今天开幕的英文国际专场将有来自国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新闻媒体、NGO组织的人士就气候传播的主体、内容、渠道、策略等展开深入研讨,并通过案例分析来总结气候传播的实践路径与行动策略,以便寻求共识,协调行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共同维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我们项目中心自2010年4月成立以来,在国际和国内两个层面上秉持“两路并进,双向使力”的原则。一方面在国际上跟踪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研究各国政府、媒体、非政府组织等气候变化利益相关方的传播行为及效果,另一方面在国内实施了多项全国性的公众气候变化和低碳认知状况调查,积极推动气候变化在公众和社会组织的传播、普及、培训等,这些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效果,获得了积极评价。

实践说明,无论是从国家、社会,乃至人类发展的宏观角度看,还是从学科、学术和专业研究的微观角度看,气候传播都是一个值得大家真情投入、深入研究、不断开拓的科学领域。

我们期待各位来宾在会议期间,能够就气候传播的理论与实践问题充分交流,深入研讨,并且能够寻求共识,协调行动,共同推进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研究,使其达到更高的水平,产生更大的学术影响力和社会推动力,努力让气候传播在全世界都能够形成气候!

预祝会议圆满成功!祝各位嘉宾会议期间开心快乐!

谢谢大家!

2013年10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