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十周年座谈会综述
作者: 时间:2010-11-08从2000年9月被教育部批准为全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至今,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已经走过了整整十个年头。十年来,研究中心根据教育部和中国人民大学的规划及要求,坚持服务学科建设,服务传媒改革,服务社会发展的方向,在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咨询服务、对外交流和制度创新等方面均取得很大进展,较好地完成了各个时期制定的目标,并顺利地通过了教育部的评估,获得了在教育部所属4个新闻与传播学科重点研究基地中排名第一的好成绩。
为总结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经验,推动今后新闻与传播学基地和新闻与传播学科的科学发展,2010年11月5日下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举行了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十周年座谈会。来自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新华社、人民日报等有关单位的领导和985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以及一些省级基地和知名新闻研究机构的50余名专家、学者会聚中国人民大学,共同交流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基地建设、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成就、经验与问题,探讨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战略。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研究中心10年来所走过的路程,指出实现创新,注重质量是基地建设成功的重要条件和基本要求,并表示研究中心今后要加强与全国兄弟院校、研究机构和新闻媒体的合作,力求把中心建设成为国内一流,在国际上也具有较大学术影响力的新闻与传播学科的重点研究基地。
目前,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改革开放政策使得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变革,对此,中国人民大学的方汉奇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呼唤着新闻传播事业研究的发展,为其提供理论、实践的指导和历史的借鉴,呼唤着新闻学研究方式和规划的创新。
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冯惠玲教授在讲话中强调,新媒体时代,我们的研究对象发生了变化,新媒体的用户急剧增多,媒体的影响力大幅增加,过去单向的传播模式向双向互动的模式转变,新闻传播学科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探讨新时期新闻学传播学学科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教育部社科司魏贻恒处长在讲话中,特别指出了十年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学术研究上取得的成绩和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强调今后应该更加突出问题导向,国家需求,在未来的工作中更上一个新台阶。
中国人民大学科研处牟峰副处长和复旦大学的童兵教授都在致辞中对会议的召开表示祝贺。
在此后的会议发言中,四十余位与会的专家学者回顾了我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基地建设、新闻学与传播学学术研究以及新闻学与传播学学科建设的经验,并对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很好的建议。
基地建设十年:展示成绩、收获期望
中心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复旦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童兵教授首先谈到了基地、学科建设和学术研究三者之间的关系,他说,基地对学科建设来说应该起设计者的作用,对学术来说应该起引领者的作用。可以通过设计和制订全国性的学科建设的规划,由几个基地联合展开学科建设重点的攻关,就一些大的攻关项目和目标进行统筹安排,来推动学科建设和学术繁荣。
专家们特别强调基地应当具有开放性,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武汉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罗以澄教授强调了利用基地这个平台进行深度合作的重要性。华中科技大学媒体与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在发言中说,基地应该是全国的,同行的,甚至是跨学科的,同时建议教育部在大的框架下面对各种基地进行梳理和区分、定位,分工协作。南京师范大学媒介与农村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方晓红教授建议科研实力雄厚的大基地应该适时展开交流,把好的理念带到小的研究机构去。
“基地要形成自己的品牌和个性意识”,关于基地的发展规划,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的丁俊杰教授建议人民大学基地,包括其他的基地和中心,要真正担当起培养大师的作用,要借助基地的实力,建立一种机制,让我们的学者能够潜心深入基层,对于一些基本的问题,对于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一些新闻与社会发展的大问题做长久的思考。
中国传媒大学广播电视研究中心副主任龙耘教授指出,基地,是智库,也是国家队,不仅要在研究领域做领军者,更要在学术规范,学术道德方面做出表率,发挥带头作用。上海大学传媒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吴信训教授指出,基地在一些具有前沿性的重大项目,特别是跨学科的项目上,要发挥自己的优势,起到更大的作用。
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明品谈到了基地十年来取得的成绩,指出广电政策研究机构,迫切需要联合各新闻院校学术机构整合研究资源,发挥中国广播影视改革发展思想库的作用;也迫切需要建立灵活多样的合作机制,切实有效地开展一些项目的合作,把新闻学研究基地作为广电政策研究的坚强后盾和理论支撑。
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院长,原新华社副社长马胜荣建议,今后基地要加强与业界的交流和合作,可以考虑吸收业界一些有研究能力的,又愿意做理论研究的人参与进来,为继续推进新闻改革做出贡献。人民日报社新闻研究中心副主任卫庶希望今后新闻学研究事业能够取得进一步发展。
学术研究十年:面对挑战、稳步发展
“新闻学研究应该无禁区”,厦门大学海峡媒体研究中心主任,厦门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原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主任助理,新闻局局长张铭清指出,要调动我们国内的资源和力量,就重大的基础问题进行攻关,从基础设施、基本建设、基本理论抓起,来规划整个新闻学研究。
中国记协新闻培训中心主任刘梓良谈到了当前新闻界面临着三个转变:即在发展模式上由追求外延式大而全的模式向注重内涵转变的方式转变;在管理机制上,由以往单靠行政机构管理方式向加强多部门综合管理的方式转变;在媒介功能上,由传统的单一媒介功能的方式向包含音频、视频、图象、文字等复合功能的方式转变,这些都亟待新闻理论给予探索和阐释。
武汉大学媒体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瀚东教授强调了新闻实践对于学术研究的意义,他指出,学术研究要有国家意识和问题意识,并能够和新闻业界的实践结合起来,扎扎实实地做一些积累,才具有前沿性和影响力。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的院长徐泓认为现在所有的理论研究,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必须密切结合中国新闻改革的实践,注重经验总结,讲究研究方法,重视梯队建设,使我们的理论研究能够得到新的突破。
在谈到学术研究的个性特点时,清华大学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主任熊澄宇教授强调,要处理好基地、学院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地、985基地、教育部的重点文科基地等之间的关系;他认为学术研究应该发挥其个性,差异性,使每个基地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西藏民族学院的副院长扎西次仁强调了少数民族信息传播和社会发展研究对于国家建设的重要意义。西藏民族学院西藏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副院长周德仓分析了中国西部地区民族院校所具有的独特区位优势,建议组织学术团队,来深化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研究。
学科建设十年:整合资源,实现提升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教授呼吁编撰一部新世纪新闻学的新辞典来进一步规范新闻专业的专业用语,构建新闻学学科的框架。
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吴廷俊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提高所在院系的科研水平和学术水平,还要带动兄弟院系的科研,帮助他们提高自己的研究能力。他指出,“开放办基地可以整合各方面的资源,建构学术共同体,一起促进新闻传播学科的发展进步。”
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黄旦教授对此持有同样的观点,他提出,从学科建设来说,要打破学科间的界限,拓宽研究视野,以实现学科理论的提升。复旦大学新闻学院主管科研的副院长孙玮教授也指出,要借助基地这个平台,打通新闻传播学科各个学校之间的联系,以问题为导向,实现以中国经验为基础的新闻理论的创新,提高中国学术的整体的水平。
上海交通大学全球传播研究院院长、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院长张国良教授介绍了他所在的全球传播研究院的发展经验,即希望能够在全球视野下跟各国同行一起来探讨传播问题,特别是中国的传播问题。他强调,除了国际化的追求,还要坚持多学科的交叉合作,实现学科建设的成熟与发展。
暨南大学媒介批评研究中心主任、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天策教授谈到,新闻传播学学术研究进展到了今天,已经到了需要真正强调新闻传播学自身科学性、独立性、反思理性和自身价值取向的时候,并需要在社会矛盾冲突和张力中不断深化新闻学和传播学的研究。
在谈到中国传播学研究中的原创问题时,四川大学腾讯新媒体研究所所长、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蒋晓丽教授提出,要恰当利用研究方法获得我们更好的原创力,对中国当今的新闻传播实践中存在的现实问题,要通过一些规范的研究方法去获得第一手资料,再归纳出相关的规律。并通过对文献综述和文献理论的硬性要求推动我们这个学科进行更好的学术积累。
南京大学新闻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丁柏铨教授谈到了新闻传播学的学科地位和学术影响力问题,他指出要在四个方面提高新闻学科的影响力:第一是对决策部门的影响力;第二,对新闻实践的影响力;第三,对兄弟学科的影响力;第四,对教学对象的影响力。
在研讨中,与会代表就新闻学与传播学基地建设、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问题充分交流了心得和体会,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认识。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在总结发言中肯定了这次研讨会取得的成果,感谢大家对基地建设和学科建设提出的建议和意见,表示今后要进一步联合全国新闻学界和业界的力量,坚持开门搞科研,共同进行科研攻关,努力建构新闻学与传播学的学术共同体。他祝愿新闻与传播学科能够顺利发展,蒸蒸日上。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涂光晋和副主任喻国明主持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