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第五届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大学召开
作者: 时间:2013-09-092013年8月27-29日,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新闻论坛》杂志社共同主办的第五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在内蒙古大学召开。来自大陆和台湾地区20多所高校和新闻出版等研究单位的80余名专家学者、媒体人士以及宣传和民委系统的同志出席论坛开幕式,并就新闻传播学视野下的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问题进行了研讨。
在27日上午举行的开幕式上,内蒙古大学张吉维副校长代表学校致欢迎词,他介绍了内蒙古大学的创建历史和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的发展历程,强调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是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增进外界对少数民族的认知、实现民族团结和共同发展方面作用突出,他希望此次论坛能够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创生出新的理论成果。
原国务院新闻办主任、全国政协常委兼外事委员会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赵启正教授为论坛发来贺信。他指出,内蒙古是我国向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和延边开放的经济带,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的屏障,做好内蒙古的信息与新闻传播,对于促进内蒙古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与社会和谐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他号召大家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在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努力做好民族地区的信息与新闻传播,为我国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和谐、稳定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的论坛已经办到了第5届,随着五年来研究队伍的壮大和研究成果的积累,论坛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全国民族新闻传播领域的一个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会议组织。目前,论坛的理事单位已达到20多个,大部分民族地区新闻院校都已加入。论坛将始终以“传播、团结、发展、和谐”为主题,继续探讨民族地区新闻传播事业发展壮大的经验,为政府部门提供政策支持。
内蒙古日报社副社长包木仁高级编辑介绍了内蒙古新闻与信息传播的现状,他指出内蒙古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内蒙古的历史和现实成就了丰富的新闻素材,内蒙古的新闻与信息传播深深植根于这篇片土壤。他强调少数民族地区的信息传播是一个值得研究、探索的领域,需要国家和社会的多方关注与支持,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内蒙古的新闻传播事业建言献策,为民族地区的新闻与信息传播开辟理论通道。
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民族政策理论研究室副主任黄忠彩肯定了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指出民族地区在民族团结、民族融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稳定等方面面临着许多重要的现实问题,希望专家学者在研究中予以关注。他同时为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1一是要更加贴近实际,加强研究的实用性;二是要逐步扩大范围,吸引更多院校、媒体人士和相关部门人士参加,形成“产学研”一体化;三是注重体现学术性,体现学术成果的咨询功能,服务民族地区社会建设;四啊加强论坛自身的品牌建设和品牌传播。
在大会主题发言环节,郑保卫教授作了《内蒙古盟市新闻事业的现状及对策》的发言,他根据此前对鄂尔多斯市和锡林郭勒盟新闻媒体的考察调研,概括了内蒙古盟市新闻业的发展概况及特点,并针对内蒙古盟市新闻业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出了了三点建议:一是政策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扶持力度;二是经费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投入;三是人才上要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新闻业的支持。
中央民族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白润生教授做了《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强化少数民族新闻研究》的发言,指出要实现中国梦,要有保护和发展少数民族文化的紧迫感,认清形势任务,把握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注重少数民族新闻传播队伍建设,树立“文化民生”理念,强化少数民族新闻研究。
西藏民族学院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周德仓教授做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的对外传播责任》的发言,他指出少数民族新闻传播在国家对外传播中承担着重要使命,他以西藏对外传播为切入点,探讨了中国少数民族对外传播的关键因素和基本责任,强调了少数民族新闻传播教育和研究的使命。
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新闻系主任高炜教授作了《有关信息传播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几点思考》的主题发言,他指出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是一个跨学科的领域,在研究中要注意综合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的研究方法,积极关注民族政策,大力推动学科发展。
《新闻论坛》杂志执行主编陈玉文在发言中介绍了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和《新闻论坛》的历史发展现状,指出《新闻论坛》未来的发展思路是将民族新闻传播研究作为重点,积极宣传民族政策,承担文化传播职能,为社会稳定发展做出贡献。
论坛开幕式由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党委书记王俊川主持。
本届论坛设立了内蒙古专场,鄂尔多斯日报社副总编马利军对鄂尔多斯日报的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向与会者作了详细介绍,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万生云、刘艳婧、塔娜、马骐分别作了《新闻照片中的当代蒙古族形象——以网络媒介中的新闻照片为例》、《内蒙古民族文化出版SWOT态势分析》、《从自发到自觉——蒙古族传播思想的发端》、《内蒙古电视台<百姓热线>栏目的理性话语建构》的主题发言,向与会者展示了内蒙古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研究团队的研究成果。
论坛设置了“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与新闻传播年度发展概况”、“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与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与新闻传播业发展研究”、“我国少数民族信息与新闻传播效果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产业化发展研究”、“我国边疆民族地区舆情分析及舆论引导机制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突发事件信息传播与舆论引导策略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族形象与国家形象、国际传播研究”、“数字传媒技术、媒介融合与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媒介素养教育、新闻与传播人才培养研究”、“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状况与策略研究”、“民族地区信息与新闻传播与少数民族群众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研究”、“跨文化传播视野中民族文化传播研究”、“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新闻媒体传播力、影响力、竞争力研究”、“民族地区信息与新闻传播理论建构研究”等论题。在27日下午和28日上午的分论坛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就相关问题展开了深入探讨。
闭幕式上,郑保卫教授总结了本次论坛取得的丰硕成果:一是进一步明确了民族问题与民族地区新闻与信息传播研究的重点;二是完成了此届论坛的研究任务;三培育和形成了新的研究团队。同时他为论坛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力求更加紧密地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增强实效,要善于瞄准民族传播领域国家急需、社会急需、群众关注、政府关注的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设立项目,设立课题;二是进一步促进共识,推进合作,加强民族新闻传播团队建设,加强民族新闻传播研究学派建设;三是进一步壮大团队,扩大影响,尽可能掌握民族信息传播的话语权,提高学术影响力,为学科建设贡献力量。
会议期间,与会者还参观了内蒙古博物院和内蒙古日报传媒集团,并前往辉腾锡勒草原进行文化考察,体验蒙古族的生产与生活。与会者在考察中领略了内蒙古传媒业的巨大发展成就,体验了蒙古族丰富厚重的民族文化,并深刻体会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的重要意义。
根据论坛理事会的决定,下届论坛将于明年在陕西师范大学举行,由陕西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