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中心新闻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举办第42期深研会 探讨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

作者: 时间:2021-11-07

2021年11月6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国家治理与舆论生态研究院在明德新闻楼611会议室联合举办了主题为“新文科背景下的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深研会。此次研讨会不仅是对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宣言》关于重点关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新闻传播跨界融合的趋向等命题的积极响应,更是为了整合新闻教育资源、探索新闻实务课程的教学模式,在保持传统优势的基础上,积极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优良的新闻工作者所作出的不懈努力。

本次深研会邀请了《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新京报》、复旦大学新闻学院、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他们和本院骨干教师一起就当下如何全面推进新闻实务课程改进,构筑课堂教学与业界实践互动共促的新平台展开了分享与深入探讨。深研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许向东教授主持。

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蔡雯教授首先对与会的业界专家、学界同行和新闻学院老师们的积极参与表示了由衷的感谢,随后指出本次深研会力求通过学界业界的共同探讨来促进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宗旨,并对新闻学院多年来业务课程的教学成果给予了充分的肯定,最后表达了对本次深研会圆满完成的期待。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周勇教授指出,大学的核心功能是育人,现在对于老师有各种各样的要求,但始终不能忘记的是立德树人。此外,周勇教授还就新闻教育面临的文本形态、应用场景以及人才需求等三方面变化和体系化、研究性与开放性的未来进行了深入探讨。

上午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唐铮通过对36家新闻院校数据的分析,就当下用人单位对新媒体工作岗位的需求情况和新闻学院招生及相关课程开设情况进行了详细介绍,并就部分突出问题从体制机制构建、课程设置完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建议。

人民日报社新媒体中心副主任、高级编辑刘晓鹏以《从生产者到运营者:新闻业务技能的迭代》为题,就当下新闻工作者所面临的传播渠道泛化、用户内容接收门槛提高和亚文化冲击三大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并提出媒体人应从理念、视野和技术等多方面进行迭代和适应,以便更好地实现既定传播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李沁教授以《融合新闻学:新文科视野下新闻传播学的跨学科变革》为题,围绕融合新闻学的产生背景、“融合”概念,以及跨学科视野下新闻传播学的变革等问题进行了分享,并就多学科、跨学科等多个概念进行了详细阐释与区分,同时指出了跨学科产生和存在的必要性。

《新京报》总编辑李海围绕融媒体背景下的新闻一线人才需求问题展开了分享。他指出,“媒体发展来源于人,阻力是来自于不适合的人”,媒体必须要根据自身的产品策略、媒体气质和媒体策略来明确当下自身的人才需求,“只要涉及到人,绝不只是人的问题,还涉及到制度、环境和文化等”,因此媒体必须要“时刻保有一种危机感,对人才的危机感”,“但这不是对单一个体的问题,而是一个机制设计的问题”。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翁昌寿从微观视角出发,以机器人写作对新闻业务教学产生的影响为切入点,详细分析了技术等驱动力如何从业界传导到了业务教学领域,并就教学领域所采取的起点、升维、增量与创新等关键应对方面进行了梳理,最后阐明了“技术的理性不应该掩盖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的观点。

《中国青年报》冰点周刊编辑、融媒主编秦珍子以《一个特稿编辑的带“娃”故事——聊聊新闻专业人才的通识与常识》为题,从自身“带”实习生的经历出发,以特稿写作深度报道所需人才为切入点,和大家分享了自己对新闻专业人才的深刻认识。同时指出,在部门里,“一切都拿业务说话,稿子写不好,多漂亮的姑娘也抬不起头”的行业现状,并于最后发出了对兼具扎实的业务能力与纯真的新闻理想的新闻学子的呼唤。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潘文静以事实核查为切入点展开了对新闻实务课程教学改革的观点分享,详细介绍了全球事实核查业务的趋势,并由此提出了开设事实核查课程的重要性,介绍了后真相时代背景、对真相的追求、统计与可视化的陷阱和事实核查与新闻质量评估等四方面课程内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方洁以《一位新闻实务教师的新媒体素养》为题,围绕自己指导RUC新闻坊运行的切身感受,阐述了自己在“媒体人走向新媒体人这个过程当中,首先就是要适应新媒体的节奏”的观点,用通俗易懂的文字和语言同大家分享了自己关于新闻理想、新闻人责任的深刻见解。

下午场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许颖围绕融媒体时代欧盟重点国家新闻实务教学的课程设置和理念这一主题,指出了世界各国新闻业界与学界之间普遍面临的“跟进与保持”“引领与沉淀”以及“模拟和现实”等复杂关系,并结合实地考察详细介绍了德国、意大利和法国等国家在新闻业务课程设置、课程结构、课程周期以及关联课程等四方面的情况。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教授徐笛以数据类课程为例,提出了“文理交叉融合”“教学和实践融合”“学界和业界融合”“思政和育人融合”四大建设思路,以及“平台化”和“团队化”两大发展要点,同时表达了希望通过数据类课程“使数据新闻成为观察社会的一种新方式,成为撬动解决社会问题的新路径”的美好期望。

重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刘海明以《媒体融合时代的课媒融合之道》为题,通过对媒体融合与新闻教育的关系、单门课程能否自身融合,以及如果融合,应当怎样进行融合三方面向大家阐释了自己的见解,提出了“我们的创新是要在实践中来完善自身”的观点,表达了“新闻院系应开设专业化学生媒体”的希冀。

《中国青年报》编委、高级编辑曹林结合自身十多年横跨学界、业界、教育界的经历,以日常教学案例为切入点,围绕新闻专业泛就业取向与可适配的核心知识这一主题,针对当下新闻专业学生的结构性焦虑展开了详尽分析,指出了传统新闻教育面临的缺乏人文发力点、缺乏灵魂内涵、学问可不可教与可不可学以及缺乏公共适配性等方面的问题,强调了媒介素养、批判性思维以及写作能力等三种核心可适配通用能力的重要性。

《新京报》总编室主任刘国良从媒介融合的时代背景出发,针对纸媒转型中所面临的转型融合出路模糊、提升职业价值感难等困境,以及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优化机制、完善制度等当前应对举措分别进行了详尽分析,提出了提升综合素养教育、推进教学改革等多方面建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讲师杨奇光以“马克思+新闻评论”的思路为指引,从当下新闻评论课程建设现状出发,结合身边具体案例,从思考缘起、经验坐标、路径探索和价值引领等四方面同大家分享了自己的见解,并提出了新闻评论的“最终指向应该是公共价值、沟通共情和治理”的观点。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务科科长罗雪蕾以《全媒体新闻传播实验教学改革路径探讨》为题,指出了实验教学中包括的新闻生产环节在线、传播效果实战研究以及最新媒介技术和新闻生产的研发等三种模式,点明了新闻生产在线面临的技术发展过快、难以追赶等难题,以及老师们为此作出的调整教学目标、重新组织课堂等努力,并于最后提出了构建实验教学运行新机制的建议

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是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传播学科“双一流”建设科研项目之一,目的在于聚焦新闻传播教育界和学术界发展中的关键性问题,发扬科研“钉钉子”精神,集中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的集体智慧,攻坚突破,期待通过每个具体问题的研讨带动某个领域教学科研的改革创新。自2018年始,人大新闻学院持续推出系列小型深度研讨会,每期聚焦一个主题,邀请专家学者进行深度研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