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中心新闻

中国新闻教育学会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常务副院长高钢教授致辞

作者: 时间:2009-03-04

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研究会成立,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我们热烈祝贺她的成立。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间,中国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迁,社会的经济结构、人文场景和运行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

从社会环境上看,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世界多极化的趋势加剧,中国经济与社会变革的进程提速,社会各个领域间的联系日益加强。在这样的环境中,世界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冲突都在加大,人们观察和理解这个世界的难度也随之加大。

从公共环境上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文化的进步,接受新闻信息传播的社会公众的年龄跨度日益加大,社会构成日益复杂,思想状况日益活跃,价值标准日益多元化,地域分布日益广泛,快速获取最新信息,精确接近深度信息,主动选择实用信息已经成为今天公众对新闻信息的普遍需求,整个社会公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日益苛刻。

从市场环境上看,各类媒介全面走向市场,已经成为大的趋势,电视、报刊、广播、网络、手机等各类媒体已经覆盖广大的受众群体,占据了传媒市场的各个领域,以各种方式进行着激烈竞争。境外的各种传媒力量和文化力量正在通过各种途径加入到这一竞争环境中,增加了中国传媒市场发展变化的复杂性。

从技术环境上看,信息数字化技术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已经使新闻传播的手段和方式提高到前所未有的现代化水平,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多样化局面。数字报刊、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网络媒体的快速发展,改变着大众传播业的格局。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兴媒体的出现,加速推进了新闻传播的全球化进程,加剧了媒体行业在世界范围内的竞争。

这些环境变化将深刻影响中国新闻传播业和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变革。新闻媒介结构形态、运营方式、技术装备会因此发生改变,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法、知识结构与专业技能也会因此发生改变,新闻教育的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和实验设施同样会因此发生改变。

改革开放的30年间,中国新闻教育无论是从规模数量上还是从学科建设质量上都创造了历史上的新景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也看到,在社会变革、技术变革和业界变革的全新环境中,基于传统新闻传播业的分工结构和运行方式构建起来的新闻教育体系已经呈现出自身的局限,与时俱进的改革诉求已经成为业界和学界的高度共识,古人告诉我们,“变则通,通则久。”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伟大实践,给予我们的一个重要启示就是要坚持开放,不断变革,自主创新。我们越是开放就越能吸取大千世界的能量;我们越是改革就越能突破旧制的束缚,赢得全新的发展;我们越是创新就越能享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创造,拥有属于我们的美好未来。

我们相信,新闻学研究会的成立,必将促进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推进中国新闻教育事业的发展。

在此,我预祝首届中国新闻学学术年会取得成功!

在此,我也郑重地祝愿参会和今天未能参会、对中国新闻学教育做出杰出贡献的我们的前辈们身体健康!

祝各位学界、业界的同仁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事业发展!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