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中心新闻

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成立会议上的致辞

作者: 时间:2012-06-03

郑保卫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大家能来参加我们今天的“四进”活动启动仪式。

出席今天启动仪式的有来自政府部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NGO组织的领导和专家,还有来自美国和英国气候传播领域的专家,主体是来自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环境学院、农业农村发展学院和公共管理学院的老师和同学。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及合作伙伴香港乐施会,和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对各位领导、专家和老师、同学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此次活动和所有关心气侯变化与气候传播的人士及组织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上午有两个会议和两项活动,一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举行成立会议,二是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启动仪式。

前一项是我们的气候传播研究走向组织化、专业化和规范化的标志,后一项则是我们的气候传播研究从立足国际舞台,跟踪联合国气候谈判,到走向国际国外并重,把工作重心转向社会与民众的标志。去年年底,我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曾提出“中国气候传播研究要走向世界、落到民间”,这一目标现在已经开始实现。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是由我所在的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与国际扶贫发展及人道救援机构乐施会共同设计并实施的,也是国内第一个从事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专门项目。

自2009年底以来,我们跟踪研究哥本哈根、坎昆、德班气候大会,先后开展了“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究”、“通往坎昆——气候传播系列行动”、“走向南非——气候传播战略研究”三个系列研究项目。通过调查访问、研讨会、工作坊、边会、论坛、研修班等形式,为政府、媒体、NGO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更加有效地开展气候传播提供策略建议和理论支持。

2010年5月项目中心举办的“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是国内第一场高规格的气候传播高层论坛。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新闻媒体、NGO组织的70余名官员、专家、学者出席,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联合国气候谈判中国首席谈判代表苏伟先生受中国代表团团长解振华主任的委托参加会议并作重要发言。与会者共同就气候传播中政府、媒体、NGO三者的角色及影响、策略与方法,以及如何加强互动与合作,实现共赢等问题展开了深入研讨。这一会议产生了深远影响,为项目后来的深入和推进奠定了基础。

正是在这次会上,我们提出了“气候传播”的概念,并形成了对气候传播内涵及其功能和作用的基本认识,找到了与国际同行对话的核心话语。

2010年12月5日,项目中心在联合国气候大会举办地墨西哥坎昆,以“基础四国与墨西哥的气候传播策略”为题,举办了气候传播边会,这是中国高校科研机构和NOG组织第一次在国际气候谈判舞台上联合举办此类活动,也是中国气候传播研究走向世界的开端。

2011年9月25日,以探讨气候传播国家战略及政府、媒体、NGO三方合作与共赢策略为目标的“通往南非——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在北京举行,来自耶鲁大学的气候传播项目负责人安东尼教授应邀到会作学术报告,并就开展合作研究的问题与项目中心进行了探讨,这标志着中国气候传播研究开始了国际合作的进程。在这次会议上,与会国内外专家就项目“内在化”转型问题展开了探讨,为中国气候传播研究的进一步扩展和深入,确定了新的目标和方向。

2011年12月2日,项目中心主办的“气候传播国际论坛”在南非德班举行,中国代表团副团长、气候谈判首席代表苏伟先生出席论坛并发表讲话。来自联合国、美国气候与能源方案中心、全球气候行动网络,地球新闻网络和乐施会国际联会等机构的代表,共同探讨气候传播在推动国际谈判和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中的积极作用,这也是继坎昆边会之后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第二次举办国际边会,获得了良好的舆论反馈。论坛期间,项目中心还举行了《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气候传播战路研究》(中英文对照版)一书的首发式。这本书是中国第一本研究气候传播理论与实践的著作,其研究视野与方法受到了与会者的好评。

今年4月,项目中心主要成员访问了耶鲁大学,同该校气候传播项目团队商谈合作事宜,达成合作共识,并正式启动了合作程序;之后我们又应邀出席了由欧洲学院主办的“欧盟-中国绿色世界合作伙伴关系研讨会”,在大会上介绍了我们的气候传播项目,受到与会者的关注,为在此领域与欧洲国家开展合作开启了道路。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我们项目中心的研究方向不断明晰,研究内容不断深入,合作伙伴不断扩大,在国内外的影响不断增强,从而为我国在这一领域加强国际合作,提升国际影响力做出了积极贡献。

今天项目中心顾问委员会的成立将引领项目中心继续前行。我们恳请各位顾问能够对项目中心的学术方向、研究内容、国际交流等提供咨询和建议;对项目中心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鉴定和评价;对项目中心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宝贵意见。

我们项目中心在创建和发展的过程中,之所以能够在国内外产生一定影响,与在座的诸位顾问多年来给予的大力支持和帮助是分不开的,特别是三位顾问委员会主任赵启正主任、解振华主任和陈雨露校长的关心、爱护和帮助,更使我们感到鼓舞。

另外,我要特别感谢苏伟先生对我们项目的支持和帮助。苏伟先生多次出席我们的会议并发表讲话,对我们项目的科学定位,不断拓展提供了宝贵意见,对我们项目加强国际交流,提升国际影响提供了重要帮助。

在此,我还要对顾问委员会委员、美国耶鲁大学的安东尼·莱斯维茨教授表示特别的感谢。虽然我们之间身在不同国家,两国国情及气候变化政策也非常不同,但可以说我们是气候传播研究道路上的同行和朋友,我们之间相互学习、取长补短、真诚合作,得以使我们的气候传播研究能够在世界范围内协同行动,从而形成了气候传播领域的第一个国际学术共同体。

正是安东尼教授致力于美国公众气候传播态度和认知状况调查的经验,引发了我们气候传播研究将重心转向社会与公众的重大调整。

在这方面我们今年有两项设计:一是启动“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进社区、进校园、进农村、进企业”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让更多的民众能够对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有所认知,能够自觉地投身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

二是开展全国范围内的《中国公众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认知状况调查》,通过调查能够了解我国公众对气候变化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从而为采取有效的传播策略以提升公众的气候变化意识、促使公众积极参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提供数据支持。

总之,我们希望通过这一系列活动,进一步传播多方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理念,增强全社会对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认识,促进公众更好地投身到应对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之中,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实质上是一场社会动员,其根本在于让老百姓认识到气候变化的严重性,从而践行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从节能减排角度多承担些社会责任。

今天的“四进”活动启动仪式,我们选择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选择以“校园”作为活动的起点,是希望与会的各位同学能够成为认知气候变化,参与气候传播,投身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第一批实践者。希望大家能够充分认识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要性,能够爱护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能够保护我们生活其中的家园,能够真正行动起来,做到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为应对气候变化,为建设绿色家园贡献自己的力量。

之后,我们的“四进”活动还将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企业,真正促进全社会的关注和广大公众的参与。

我们期待这些活动能够继续得到大家一如既往的关心和支持。

再次感谢大家参加今天的启动仪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