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新闻
气候&传播•互动&共赢走向南非——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国际研讨会致辞
作者: 时间:2011-09-28郑保卫
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各位嘉宾能够来到我们人民大学,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首先请允许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乐施会和重庆大学文学与新闻传媒学院,对各位嘉宾和朋友们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此次研讨会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士及组织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特别要提及的是,这次会议我们荣幸地邀请到了美国耶鲁大学环境与森林学院教授、气候传播项目主任安东尼先生。安东尼先生从事气候传播研究已有10年时间,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我相信,他的参与和演讲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学习和借鉴美国学者在这一领域的研究成果。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中心是教育部所属的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自2000年成立以来,我们始终致力于不断拓展有关新闻传播与社会发展方面的研究领域。近些年,在开展新闻传播与西部和少数民族地区社会发展、新闻传播与区域发展等研究的同时,我们也开始关注气候传播和环境传播问题。2009年初,我们与乐施会开始合作,成立了中国气候传播研究项目组(Project of China Climate Change Communication),在国内率先启动了气候传播研究。这两年我们先后完成了“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究”项目和“通往坎昆——媒体气候传播系列行动”两个项目。今天的研讨会,则是我们今年开始进行的第三个项目“走向南非——气候传播战略研究”的一部分。
●2010年3-5月,项目组以参加哥本哈根气候会议的中外政府官员、媒体记者、NGO工作人员及其它第三方为对象进行调研访谈,在此基础上形成三个分报告与总报告,提交了相关部门。这个报告是中国国内第一次系统总结与反思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中国政府、媒体和NGO各方表现情况的成果。
●2010年5月16日,我们在北京召开了主题为“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的研讨会。会议邀请了包括哥本哈根会议中国政府代表团副团长、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司长苏伟先生,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赵启正先生等在内的来自政府部门、研究机构、新闻媒体、NGO组织的70余名官员、专家、学者出席,此次会议为国内应对气候变化所涉及的利益各方搭建起了有效的交流平台,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2010年11月10日,我们在北京举办了“通往坎昆气候传播高级研修班”,邀请了国家发改委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巡视员孙桢、原新华社副社长兼常务副总编辑马胜荣等嘉宾以及来自国内各家媒体的30多位记者参加了研修班,旨在提升中国参加气候变化报道的媒体和记者的业务质量和水平。
●2010年11月,我们在北京印制完成了“气候传播在中国”宣传册,此宣传册为国内第一本系统介绍中国气候传播的画册。
●2010年12月5日,我们借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谈判在墨西哥举行的机会,在坎昆举办了“基础四国与墨西哥气候传播边会”。这次边会是中国高校首次在国外举办此类学术会议,也是中国科研机构第一次在国际舞台上启动气候传播研究。来自中国、墨西哥、印度、泰国、瑞士等国家的高校、研究机构、新闻媒体和NGO组织的专家学者、媒体记者和相关人士参加了研讨会。与会者就气候变化对发展中国家的危害及影响,以及这些国家如何应对气候变化,做好气候传播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今年3月,我们开始启动“走向南非——气候传播战略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包括四项内容,一是召开研讨会,即今天的会议;二是举办研修班,旨在培训前往南非报道联合国应对气候变化会议的媒体记者,该研修班将在11月底举办;三是出版“气候传播实践与理论”专著,从理论上阐释有关气候传播的做法及经验,此书将在11月出版;四是举办南非气候传播边会,即在年底联合国南非气候谈判期间,继续举行以基础四国代表为主要参与者的气候传播研讨会。
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活动能够为相关国家的政府、媒体、NGO制定有关气候传播的战略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从而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工作取得顺利进展。
各位朋友,如今世界各国都在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等理念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气候变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全球性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需要世界各国都来积极参与应对,并作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近些年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在许多国家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我们希望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大家都来关注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问题,都来为应对气候变化,搞好气候传播贡献自己的力量。
我们认为,在气候传播中,政府作为主导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同媒体和NGO的沟通,提高交流互动的质量与效果,更好地发挥核心和引领的作用。
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舆论手段,需要进一步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增强传播力,以使自己的新闻报道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NGO作为一种民间组织,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沟通,包括同国外同行的沟通,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而企业作为气候变化问题的关联者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者,需要进一步增强社会责任,增强自觉意识,在应用绿色能源,开发环保技术,践行节能减排,自觉治理污染等方面承担更多的责任,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出更有效的贡献。
公众作为气候变化问题的利益攸关方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直接参与者,需要进一步增强绿色观念和环保意识,自觉地从身边点点滴滴的小事做起,为促进节能减排和绿色发展尽心尽力。
此次研讨会,我们继续以2009年第一次研讨会时确定的四个词,即“气候·传播·互动·共赢”作为大会的主题。
“气候”:“气候”一词是核心词。
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冰冻、沙尘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
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去解决。
“传播”:如何使世界各国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这就需要“传播”来实现。
“传播”是一种交流、沟通,是参与传播者之间的一种互动。
政府需要传播应对气候变化的决策和方略,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并有效地表达气候谈判的立场;
媒体需要传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观点,反映出不同的声音,展示气候谈判的动态和过程,加强国际社会间的相互了解;
NGO需要传播气候议题的重要性,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互动”:政府、媒体和NGO的气候传播,不能各自为战,需要通过“互动”来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这样才能形成合力,推动气候变化谈判的有效传播,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媒体和NGO为辅助力量,同时兼顾企业与公众参与的气候变化传播机制,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
“共赢”:只有政府、媒体、NGO、企业、公众这五者“互动”起来,才能实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共赢”。良好的互动不仅能够完善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传播机制,有效地表达国家的立场,树立政府的良好形象,推动联合国气候谈判的进程,而且能从更深的层面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绿色的、和谐的、美好的环境中。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在气候传播中,各国间愿意加强互动与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机遇,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传播和报道好应对气候变化问题,让更多的国家、地区和公众了解并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实施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和增进相互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低碳”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
我想,全世界、全人类都应该齐心协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我们愿意同各位朋友一起,共同用行动去促进这一目标的实现!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大家!
2011年9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