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中心新闻

庚子抗疫口述历史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时间:2020-12-05

12月5日下午,庚子抗疫口述历史座谈会在中国人民大学召开。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主办。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彬,北京市中医研究所副所长、北京市政协委员李萍,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新闻节目中心副主任、中国之声副总监高岩,光明日报北京记者站站长、高级记者、北京市政协委员胡永芳,人民日报社记者李龙伊,中国传媒大学副研究员武楠,《经济导刊》杂志社副社长季红,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联络办公室主任张桐,“庚子抗疫口述史”课题组相关成员出席。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师邓绍根致辞。座谈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党委副书记孙权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王润泽致辞

课题主持人王润泽在致辞中介绍了“庚子抗疫口述史”课题的缘起,“人类靠故事形成记忆,疫情期间每天都能看到很多抗疫英雄的故事,但疫情结束后,故事不再继续,记忆可能也就模糊了。”她认为,为保留重要的民族记忆,有必要将疫情中可歌可感的故事及时保存记录下来。这一想法得到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的支持。随后,王润泽与武汉大学社会学院院长贺雪峰、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院长吕新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陈柏峰等教授成立课题组,最终形成共计16册、8000多页、622万余字的抗疫期间各种群体的口述记忆和各类文字资料。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中心主任、新闻学院教师邓绍根

邓绍根表示,口述史对于整个新闻传播史创新突破具有重要意义,并向课题组在口述史料的整理工作致意。课题组成员、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士研究生徐诚、常峥、刘洋,分别就《武汉抗疫亲历者口述史料汇编》、《经济导刊》相关发表文章及《百篇文选》三项成果为主线,对课题的整体开展过程进行汇报。随后,吕新雨回顾了课题自讨论至立项再至实践的过程,强调课题在学术和现实两个层面均具有巨大价值。李彬以“庚子”的历史点位切入,提出了“新闻媒体与卫生事业的勾连”这样一个极具潜力的研究方向,并期待从口述史史料中发掘出更多深层次的思想。

李萍展望了新冠疫情后中国医学未来的发展路径,并用细腻、敏感、教育三个关键词,概括性描述了课题成果。高岩结合自身在抗疫期间媒体工作的宝贵经历阐述了对口述史意义的认知,并从新闻史、社会史和政治学三个层面分析了项目成果的意义所在。张景华从新闻学学科发展、人民至上的情怀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及凝聚力三方面分析了口述史料的精神意蕴,给予了人大新闻学院“高瞻远瞩”的评价。胡永芳结合自身纪录片拍摄经历,对历史的易遗忘性作出评价,充分肯定项目史料在记录新冠疫情细节方面的重要意义。李龙伊作为新冠疫情期间奔赴武汉的前线记者之一,分享了采访期间的所见所感,肯定了课题组在史料方面的耕耘。季红充分赞扬了课题组的工作效率,并结合在《经济导刊》上刊发的数篇课题组文章,分析这些史料中所蕴含的理论突破的潜力点。张桐强调了课题的跨学科属性,并展望了这些史料未来的应用方向。武楠结合课题本身,提出了加强舆论引导和维护记者合法权益两个工作抓手,并强调了此课题具有重大的政治、学术、教育意义。

中信改革发展研究基金会理事长孔丹作总结发言

对于课题组成果,孔丹给予高度评价。他指出,口述史是极好的历史记录方式,课题组多学科联动,将疫情期间广大人民群众亲历的事情记录下来,研究成果既是新型举国体制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一个注释,更是历史的重要档案。

与会人员合影留念

文字:刘洋 常峥 王汉威

图片:王汉威 徐诚

校对:邹美玉

编辑:项甜甜

指导教师:孙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