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学术活动

“气候•传播•互动•共赢——后哥本哈根时代政府、媒体、NGO的角色及影响力研讨会”致辞

作者: 时间:2010-05-18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各位领导和嘉宾能够来到我们人民大学,参加今天的研讨会。    

首先请允许代表主办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对各位领导和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对支持此次研讨会和所有关心气候变化的人士及组织机构表示衷心的感谢!    当前,环境污染,气候变暖,冰山融化,海平面上升,以及物种灭绝等生态危机已逐渐显现,并严重威胁到我们生存的地球家园。世界各国都在对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模式进行探索和实践,“绿色”、“低碳”等理念开始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重视,生态、环境等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气候变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是巨大的,而且是全球性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置身事外,因此需要世界各国都来积极参与应对,并作出自己相应的贡献。     

2009年12月召开的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是各国为解决人类面临的共同的气候变化问题而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虽然这次会议未能取得具有法律效力的协议,但它依然为如何发挥政府、媒体和NGO在人类公共问题上的作用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哥本哈根会议,是中国政府、媒体和NGO在国际气候传播舞台上的第一次集体亮相。通过这次亮相,我们得以阐释自己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立场,展示自己国家的形象,扩大中国在气候领域的影响。总之,取得的成绩是明显的。    

但是也要看到,由于我们对一些国际谈判的规则、技巧等一些技术性问题还不是很熟悉,对一些国际问题复杂多变的情况还估计不是太足,因此还存在一些问题,有一些教训,需要我们进行总结和研讨,特别是对政府、媒体和NGO在气候传播中如何加强互动与合作,实现共利共赢进行深入研究。    哥本哈根会议之后,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问题已经被提升到国家政策的层面,而年底的墨西哥会议将是又一次检验中国贡献和国际谈判水准的会议。后哥本哈根时代,如何有效地实现高质量的、有效的气候传播,成为今后中国参与气候谈判要解决的一个关键问题。    

本月底,新一轮的联合国气候谈判又将在德国波恩拉开帷幕。在此背景下,我们举办这次研讨会,邀请政府官员、相关专家、媒体记者和NGO组织的朋友一起,共同研讨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政府、媒体和NGO如何认清自身的角色定位以发挥更大的影响力;如何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媒体和NGO为辅助力量的气候变化传播机制问题,应当说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重要的实践意义。我们希望我们的研讨成果能够为我国政府、媒体、NGO制定今后参与气候问题谈判的传播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和决策参考,能够更好地推动国际气候谈判取得顺利进展。    

哥本哈根气候谈判可以说是一波三折,颇具冲突性和戏剧性,它集中反映了联合国气候谈判的复杂性和艰巨性,这说明,国际社会要达成一个共同认可且具有实际约束力的关于气候问题的有效协议还任重道远。哥本哈根会议后,国际社会都在深刻反思。我国政府、媒体、NGO也在认真总结经验和教训。这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传播策略,提升气候传播的质量和水平,增强传播的效果十分重要。在2010年新的一轮气候变化谈判中,政府、媒体、NGO需要共同努力,加强相互间的沟通与协调,消除分歧、增进共识,积极而有效地向国际社会阐述和说明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共同立场和观点,完善有关气候变化会议的传播机制。    

应当说,经过哥本哈根会议的实践,我国在气候传播的策略和方法方面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例如政府成立了新闻信息传播小组,及时召开发布会,为媒体和NGO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代表团也经常同媒体和NGO交流,增加了信息的公开度。这是一个很好的开端。媒体对会议进行了较为充分的报道,全面展现了会议的进程,较好地表达了中国的立场、观点,以及在应对气候变化、执行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NGO在会场内设置了各种展台,积极参与会议过程,举办各种活动,同谈判团成员保持沟通联络,及时对谈判进程发表看法,并呼吁达成公平的协议,对推动谈判进程起了积极作用。但是无论是政府,还是媒体和NGO,在有效传播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树立中国政府的国家形象方面,也都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我们清醒地加以总结和认识。    

我们认为,在气候传播中,政府作为主导者,需要进一步加强同媒体和NGO的沟通,提高交流互动的质量与效果,更好地发挥核心和引领的作用。媒体作为一种信息媒介和舆论手段,需要进一步调整策略,改进方法,提高传播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增强传播力,以使自己的新闻报道产生更大的国际影响力,更好地发挥议程设置和舆论引导的作用。 NGO作为一种民间组织,需要进一步加强与政府和媒体的沟通,包括同国外同行的沟通,更好地发出自己的声音,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我们用了四个词来概括,即“气候•传播•互动•共赢”。     

“气候”:“气候”一词是哥本哈根会议的核心词。人类影响气候,气候也影响人类。短时间的气候变化,特别是极端的异常气候现象,如干旱、洪涝、冰冻、沙尘暴等等,往往会造成严重的自然灾害,给人类社会带来毁灭性的打击。全球气候变化深刻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这是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重大挑战,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地去解决。

“传播”:而如何使世界各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达成共识,使人们更多地去关注气候变化,保护我们的环境。这就需要“传播”来实现。“传播”是一种交流、沟通,是参与传播者之间的一种互动。政府需要通过传播来推行应对气候变化的策略,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表达气候谈判的立场;媒体需要借助传播来表达我国政府应对气候变化的立场、观点,反映各种不同的声音,展示气候谈判的动态和过程,加强国际社会对中国的了解;NGO需要借助传播来阐释气候议题的重要性,以吸引更多的公众关注气候变化,践行“绿色”、“低碳”的理念。

“互动”:政府、媒体和NGO的气候传播,不能各自为战,需要通过“互动”来增进相互间的沟通与了解,这样才能形成合力,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媒体和NGO为辅助力量的气候变化传播机制,发挥出最大的影响力,以推动气候谈判的顺利进行。其实,在传播互动中还需要加进企业这个角色,因为这样才能够成为一个完整的互动体系。企业在应用绿色能源,开发环保技术,践行节能减排等目标上的责任和贡献是不可忽视的。     

“共赢”:只有这四者“互动”起来,加强合作,才能实现在应对气候变化议题上的“共赢”。良好的互动不仅能够完善气候谈判的传播机制,有效地表达中国的立场,树立中国政府的良好形象,推动谈判的进程,而且能够从更深的层面上为解决人类面临的气候问题做出自己的贡献,从而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和质量,使人类生活在一个绿色的、和谐的、美好的环境中。   

总之,我们要充分利用好当前在气候传播中,各国间愿意加强互动与合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良好机遇,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传播和报道好气候谈判,促成各国达成一致,让更多的国家和地区了解并认识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自觉制定节能减排的目标,并采取有效的实施措施。    

另一方面,通过有效的传播策略和增进相互间的良性互动,逐渐形成全民应对气候变化的体制和机制,增强全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意识,促进“低碳”和“绿色”生活方式的形成。我们希望我们生存和生活的环境能够像会议展板所展示的一样——有一望无际的蓝天、有朵朵飘浮的白云、有郁郁葱葱的绿地,人们可以充满诗意地栖息在我们共同的家园地球上,共同去创造美好的生活。全世界、全人类都应该齐心协力地朝着这个目标努力。我们期盼大家都能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小事做起”,为“低碳”、“绿色”和环保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和新闻学院愿意同各位朋友一起,共同用行动去促进为这一目标的实现!    

预祝研讨会取得圆满成功!    

再次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诚挚的谢意!    

谢谢大家!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

2010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