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学术活动

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中文专场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作者: 时间:2013-10-12

10月11日,由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新闻学院和统计学院联合主办、乐施会协办的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中文专场暨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成立仪式在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馆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出席会议并为受聘的专家委员会成员颁发聘书。他在致辞中对专家委员会的成立表示祝贺,指出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成立专家委员会具有重要的意义。委员会会集了来自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的专家,这将为项目中心深入研究气候变化和气候传播的相关议题提供可靠的专业支持。同时也说明气候传播是一门大学科,大家可以充分发挥不同学科优势展开科研工作,更好的发挥综合的优势,共同推进应对气候变化的伟大事业。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聘请了来自中国工程院、中国社科院、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全国工商联、国家林业局、国家气候中心、国家疾控中心、中国能源研究会、中国国际民间组织合作促进会,以及中国人民大学等单位的不同学科和不同领域的14名专家,由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杜祥琬院士和中国水利科学院水资源研究所所长王浩任主任委员。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杜祥琬院士在致辞中表示,气候变化的研究与传播包括对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和建立国际合理的气候制度等三个方面。

杜祥琬提出,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传播,既要让人们了解中国为应对气候变化采取的务实的行动和负责任的态度,也要传播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理念和经验,传播建立合理的国际气侯变化制度的正确原则,传播合作共赢的理念,这样为气候风险的全球应对做出贡献。

在上午举行的专家演讲会上,专家委员会的成员(或其代表)从极端天气、健康、水资源、林业炭汇、低碳经济等不同视角发表了精彩的演讲。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象中心主任巢清尘,从事实是怎么变化的、变化的原因、未来是什么样的等三个方面对IPCCAR5报告进行了解读。她指出,所有的科学报告都有一定的局限性,都是基于当今的科学研究的现有的水平,所以从IPCC最早建立的时候就有一个很重要的宗旨,即要中立。因此,她建议,媒体在做科学普及和宣传时要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客观和平衡的原则。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研究所副所长严登华从水资源综合应对任务、用水的效果效率等角度阐释了协调气候变化的不确定性与用水相对确定之间的矛盾的方法。他建议,对于水资源的管理,要像理财一样,有水的时候要考虑到未来的变化,应对极端事件,采用风险评价和风险管理模式来综合应对水资源问题,同时要考虑到过好日子时想到过苦日子时。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王宇主任在发言中从气候变化与健康的角度分析了气候变化对人类的影响。王宇主任选取了“牛奶需求”这样一个跟百姓生活紧密相连的议题来阐释气候变化与健康的关系。他谈到气候变化引发大量干旱的时候,就会引起优质的草原和牧草的减少,就会影响牛奶供应的质量和数量。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苏宗海从林业碳汇与气候变化角度进行主题演讲,他提出林业是我国减排增汇的重要手段,因此保护林业生态、增加林业碳汇、增加森林资源总量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的合作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先生就NGO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问题,结合其自身实践经验做了详细解读。此外,他还就人才培养问题提出,气候变化作为民间人才非常缺乏,需要国际政策领域的、国内行动人才、国内政策领域三方面人才。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从经济增长的背景之下,谈了对如何实现低碳发展,以及其困难、挑战和可能性的看法。他指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中国的碳排放第一,碳需求第一。他认为,中国的低碳发展要坚持独立自主,中国要在自己的发展道路上下功夫。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教授从低碳经济竞争力角度,结合其对国内31个省市区作的低碳、中碳和高碳分析,从综合水平上分析了各地的低碳经济发展情况。他指出,要完善低碳社会体系,需要公众的自觉意识与行动,要提倡“从我做起”。

下午,来自国内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和媒体、NGO人士就气候传播中的多元传播者角色、公众气候变化认知、媒体气候变化报道等方面作了大会发言。他们是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经理王彬彬女士,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先生,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先生,原南方周末绿版记者袁瑛女士,创绿中心总干事卢思骋先生,东岳论丛杂志主编李然忠先生,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博士,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杨宝路博士,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常跟应副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谭英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陈力丹教授,四川大学蒋晓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繁旭副教授,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刘涛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郭小平副教授。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在开幕式致辞中谈到了成立专家委员会和开展气候传播研究的意义。他指出,研究气候传播,就是要借助传播手段,运用有效的传播策略和方法,来促进社会与公众对气候变化问题的认知,并最终体现在引导其自觉投入适应和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 他希望借助这此会议平台,让大家交流研究心得,分享研究成果,并汇聚全国气候传播领域的学术队伍,凝聚起全社会的力量,组成有一定规模和研究能力的研究团队与工作团队,让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在中国能够真正形成气候,以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公众应对气候变化的事业。

他指出,气候变化是关系国家、社会和人类发展的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共十八大政治报告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并列为国家发展“五位一体”的重大战略任务和目标。可见,研究气候变化与气候传播既是适应社会的需要,也是适应国家的需要。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主持了开幕式,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教授主持了上午的专家演讲会。

据了解,2013气候传播国际会议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1日举行的中文专场,第二阶段是英文国际专场,将于10月12日、13日举行。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院长马中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郑保卫教授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致辞。

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杜祥琬致辞。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执行主任、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经理王彬彬宣读专家委员会成员名单。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陈雨露教授为专家委员会委员颁发聘书。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专家委员会部分专家合影。

国家气候中心副主任巢清尘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水科院水资源所副所长严登华发表主旨演讲。

国家疾控中心主任王宇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副秘书长苏宗海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倪宁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国际民间组织促进会秘书长黄浩明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统计学院院长赵彦云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庞军主持会议。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信息处主任张志强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企业报总编辑李锦发表主旨演讲。

原南方周末绿版记者袁瑛发表主旨演讲。

创绿中心总干事卢思骋发表主旨演讲。

《东岳论丛》杂志主编李然忠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公共传播研究所副所长钟新教授主持会议。

中国气候传播项目中心副主任李玉洁博士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能源与气候经济学项目组杨宝路博士发表主旨演讲。

兰州大学西部环境与气候变化研究院副教授常跟应发表主旨演讲。

中国农业大学媒体传播系副教授谭英发表主旨演讲。

乐施会气候变化项目官员吕美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陈力丹发表主旨演讲。

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蒋晓丽发表主旨演讲。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曾繁旭副教授发表主旨演讲。

西北师范大学传媒学院副教授刘涛发表主旨演讲。

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副教授郭小平发表主旨演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