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

En

学术活动

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发表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办

作者: 时间:2018-04-11

3月31日,纪念《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70周年暨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

研讨会由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语言文学、新闻传播学和艺术学部,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新闻学与传播学专业委员会新闻学研究会(以下简称“新闻学研究会”),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吕梁学院等共同主办。来自全国新闻院校的130多名专家学者和10余名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及晋绥新闻人后代与会。与会代表们重温毛泽东同志当年的讲话,结合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关于党的新闻舆论和宣传思想工作的一系列重要讲话,探讨深入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共商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之路。


研讨会开幕式

大会开幕式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人民大学荣誉一级教授方汉奇首先致辞。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他回顾了吕梁地区党的新闻事业的发展历程,肯定了晋绥日报在中国革命史和新闻史上的重要地位,介绍了甘惜分先生1948年4月2日在现场聆听毛泽东对《晋绥日报》及新华社晋绥总分社编辑人员谈话的历史情况,回忆了自己与甘惜分先后调入北京大学、自1954年后开始的长达60余年的交往历程。


郑保卫教授致辞

作为本次会议的倡办者,新闻学研究会会长郑保卫教授在致辞中首先感谢各方对大会的支持。他谈到去年到吕梁兴县考察当年毛泽东谈话旧址,以及《晋绥日报》编辑部和印刷厂旧址后,萌生了主办纪念谈话发表70周年会议的初衷:一是希望能够更好地学习践行毛泽东的谈话;二是希望能够进一步弘扬《晋绥日报》的精神;三是希望能够借此会议推动对《晋绥日报》以及战争年代根据地报刊的研究;四是希望能够促进对《晋绥日报》旧址的保护;五是要告慰甘惜分老师等当年为党的晋绥新闻事业做出贡献的先辈,后来者会继承他们的遗志,传承他们的精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教授在致辞中回顾了《晋绥日报》的发展历程,充分肯定了《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认为此次会议对于新闻史和新闻理论的研究都意义重大。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新闻教育。面对现实要对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当我们制定了一些可能改革的方案、路径、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时候,手头有了灯盏、也添了灯油,还捻了灯芯,但是没有火种,一个老牌的新闻学院,火种在哪里?我们得转身去寻找。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再次回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原点、回到历史发展的节点上、回到甘惜分先生这一代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初心。有这个火种在,我们才能把灯点亮。而这也是举办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由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制作的视频短片《永恒的岁月》。片中,《晋绥日报》老前辈回忆了毛泽东当年在蔡家崖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情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蔡家崖这孔窑洞前,特别讲到“吕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大家表示,今日重温,言犹在耳,传承精神,不辱使命。


开幕式后,大会举行了上下两场主题演讲。


上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会长陈昌凤教授主持,四位专家作了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名誉会长、中国传媒大学教授赵玉明做了《关于编写晋绥新闻史的建议》的发言,他再次重申并补充了晋绥谈话的意义和价值,强调了反客里空运动和毛主席的谈话都是晋绥新闻史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提出了编写晋绥新闻史的建议。

山西省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理事长、原吉林省委副书记、清华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林炎志做了《对“执政”的成熟---学习“毛主席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的演讲。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郑保卫教授做了《论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理论价值及历史意义》的演讲。他介绍了“谈话”的时代背景,认为“谈话”是毛泽东新闻论述中的力作名篇,成为中国共产党新闻思想进入成熟时期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文献。

下半场由中国新闻史学会党报党刊研究会会长、南昌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陈信凌教授主持,四位专家进行主题演讲。

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志德书院院长、新闻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童兵教授做了题为《“晋绥日报谈话”对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建构的地位和影响》的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新闻传播学部传播研究院院长雷跃捷教授做了题为《实践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源泉和发挥动力》的演讲。

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王润泽教授在《对1948年毛泽东刘少奇对新闻工作谈话的解读》的演讲中,提出毛泽东、刘少奇对党报作用和功能的强调各有侧重、对新闻工作细节的关注、对新闻记者的要求、对于群众性的提法各有特点。

吕梁学院中文系主任、晋绥新闻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刘守文做了题为《作为文化对象的晋绥》的演讲。


大会还安排了三场分组研讨。


第一组上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毛泽东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的谈话》专题研究”,由兰州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樊亚平教授主持,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董天策教授评议。

第一组下半场研讨的议题是“中国特色新闻学学科建设研究”,由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院长韦路教授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中国特色新闻学研究会会长、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胡钰教授评议。

第二组上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晋绥新闻事业与新中国新闻业”,由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刘洁教授主持,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王润泽教授评议。

第二组下半场研讨的议题是“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新闻事业”,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赵云泽主持,中国新闻史学会副会长、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与信息传播学院院长张昆教授评议。

第三组研讨的议题是“甘惜分教授晋绥新闻生涯及新闻舆论思想研究”。这是本次大会特设的一个专场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副院长张辉锋教授先后主持,复旦大学文科资深教授童兵、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郑保卫评议。

作为甘惜分教授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和第一名博士生,童兵教授在发言中追忆了甘惜分教授的为人处事,总结了其新闻思想。

作为甘惜分教授指导的第一届硕士生,郑保卫教授在发言中指出:甘惜分教授曾多次回忆到自己在新华社晋绥分社的工作生涯,并写下数篇与之相关的文章,这些都是我们研究他新闻思想的重要切入点。

31日傍晚大会举行闭幕式,由新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唐远清教授主持。三组分组研讨的主持人或评议人向大会汇报了每组讨论情况,郑保卫教授做了大会总结发言。

合影



(文章来源:人民网)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执行院长胡百精教授在致辞中指出:我们在思考如何在新形势下办好新闻教育。面对现实要对许多不确定的问题提出解释和解决方案,当我们制定了一些可能改革的方案、路径、制度和政策设计的时候,手头有了灯盏、也添了灯油,还捻了灯芯,但是没有火种,一个老牌的新闻学院,火种在哪里?我们得转身去寻找。发展中国的新闻教育事业,应该再次回到中国新闻事业的原点、回到历史发展的节点上、回到甘惜分先生这一代做学问和教书育人的初心。有这个火种在,我们才能把灯点亮。而这也是举办此次大会的意义和价值所在。


开幕式上还播放了由晋绥文化教育发展基金会制作的视频短片《永恒的岁月》。片中,《晋绥日报》老前辈回忆了毛泽东当年在蔡家崖对《晋绥日报》编辑人员谈话的情景。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蔡家崖这孔窑洞前,特别讲到“吕梁人民用鲜血和生命铸就了伟大的吕梁精神”。大家表示,今日重温,言犹在耳,传承精神,不辱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