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潘文静等:谁在左右判断?——信源可信度与纠正方式如何影响虚假信息纠正
作者: 时间:2025-04-21摘要:健康虚假信息因其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受到了学界与业界的广泛关注。在干预措施之中,包括事实核查在内的事后纠正是常见的方式。在事后纠正的过程中,受众会接触到多个信源,虚假信息和纠正信息的信源可信度可能会分别或共同影响纠正效果。此外,随着媒介实践业态的不断发展,人工智能(AI)已逐渐作为事实核查的主体以及方式,参与到事实核查实践当中。因此,该研究采用了2(话题:防晒霜、疫苗)×2(虚假信息信源可信度:高、低)×2(纠正信息信源可信度:高、低)×3(纠正方式:AI事实核查、人工事实核查、简单驳斥)全因子在线实验来考察上述议题。结果表明,纠正信息信源可信度显著影响了纠正信息的转发意愿和感知纠正方式质量,并且这一效果不会受到原虚假信息信源可信度的影响。此外,与简单驳斥相比,人工事实核查和AI事实核查都带来了更高的纠正方式质量感知与纠正信息转发意愿;和AI事实核查相比,人工事实核查被认为是质量更高的一种纠正方式,但二者在影响纠正信息转发意愿方面没有差异。该研究的发现对此后的虚假信息干预实践有着指导意义,一方面肯定了纠正信源可信度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一种看待事实核查领域人工智能技术的视角。
作者信息:潘文静,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
原文发表于《新闻与传播研究》2025年第3期,仅代表作者本人学术观点。以上内容为文章节选,知网原文链接为https://kns.cnki.net/kcms2/article/abstract?v=OxYMekxRkQBsMpaZW7AxQyOrLwpMsEAQ8l9No_ub_nPNIOJsAFhGmJI0RiuvJJIxAjlAHxmgiuQpEF5JPcOm-UCiZw8xt-GNe5F9q_a_6YRu96A8AToVQN1D0CWgDGnWz5dnlJltOrBJnTynEjE6LQLVSG4xvuqsIS5vg_nyy4r-F_SfbBbOrsdSCZmKYS9L&uniplatform=NZKPT&language=CH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