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成果
2022年度工作总结
作者: 时间:2023-01-05时序轮替中,始终不变的是奋斗者的身姿;历史坐标上,始终清晰的是奋斗者的步伐。2022年,面对世界百年大变局和世纪疫情的冲击,中心始终坚守稳健的发展基调,坚持贯彻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紧密服务“四个全面”战略部署和国家“十四五”发展规划,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人民大学时的重要讲话——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顺利完成了既定任务,实现了预期目标,并取得了显著成绩,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为新闻传播学科的进一步发展贡献更多力量。
一、学术研究
2022年,中心研究团队以中心名义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95篇,出版中英文新著(含译著)11本,在10个科研项目上取得新进展,继续发挥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的示范引领作用,有力推进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的建设与完善。
(一)科研成果
中心研究团队成功发表多篇学术力作。其中,A、B类期刊论文37篇,其他CSSCI(含扩展版)、SSCI、SCI期刊论文58篇,中英文著作(含译著)11本。
核心期刊论文发表情况(按作者姓氏排序)
序号 |
作者 |
论文题目 |
刊物 |
刊物级别 |
出版日期 |
1 |
蔡雯;周思宇 |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情感转向与风险防范 |
中国编辑 |
C |
2022-10 |
2 |
陈阳;吕行 |
控制的辩证法:农村青少年的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抵抗——基于“理性—非理性”双重中介路径的考察 |
新闻记者 |
B |
2022-07 |
3 |
陈阳;周思宇 |
战争隐喻、国家身体与家国想象——基于语料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隐喻研究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2 |
4 |
陈阳;周子杰 |
从群众到“情感群众”:主流媒体受众观转型如何影响新闻生产——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7 |
5 |
陈阳;郭玮琪 |
乡村青少年的数字资本与互联网使用研究 |
新闻大学 |
B |
2022-08 |
6 |
邓绍根;曾林浩 |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 |
当代传播 |
B |
2022-11 |
7 |
邓绍根;郭慧玲;曾林浩 |
20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1 |
8 |
邓绍根 游丹怡 |
方汉奇:一砖一瓦搭建新闻史学科大厦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C |
2022-01 |
9 |
高贵武;李政 |
数字时代下代际冲突的动因与影响——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再考察 |
中国青年研究 |
C |
2022-06 |
10 |
高贵武;李政 |
价值引领与创新驱动: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
电视研究 |
C |
2022-06 |
11 |
高贵武;王彪 |
从广播到播客:声音媒体的嵌入式生存与社交化发展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7 |
12 |
韩晓宁;王军 |
技术转向与在地性实践: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研究的进路与展望 |
新闻记者 |
B |
2022-11 |
13 |
韩晓宁;郭玮琪;石丽丽 |
传媒创新程度的维度框架与实践策略——以内容生产、市场、技术创新为视角 |
当代传播 |
B |
2022-11 |
14 |
何天平;曾林浩 |
流媒体视听技术语境下的“观看”变革 |
中国电视 |
C |
2022-08 |
15 |
黄河;董骁 |
出版直播中的对话时空与关系:基于对话理论的审视 |
编辑之友 |
B |
2022-08 |
16 |
黄河;程晛 |
广电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商业模式创新 |
电视研究 |
C |
2022-09 |
17 |
黄河;邵逸涵 |
智能内容的国际治理实践及启示 |
中国编辑 |
C |
2022-05 |
18 |
李沁;王浩丞 |
表象、实在与失范:沉浸传播理论范式下的元宇宙实践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10 |
19 |
李彪;刘子维 |
从“互动”到“异化”:朋友圈点赞行为与社交主体异化研究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6 |
20 |
林升栋;吴珺婷 |
借小问题培育公民美德 |
中国教育报 |
C |
2022-03 |
21 |
刘小燕;赵甍源;李静 |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内涵、形态与构建思路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C |
2022-06 |
22 |
刘小燕;崔远航;赵甍源;李蕙帆 |
中国共产党形象国际传播研究的学术演进与未来向度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6 |
23 |
刘小燕;王睿路 |
国际技术规则构建中的国家话语权力博弈:内涵、机制与路径 |
社会科学战线 |
C |
2022-10 |
24 |
刘小燕;余跃洪 |
中国共产党国际形象传播认同机制解析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 |
2022-03 |
25 |
刘小燕;董婷 |
优化基层政府内部信息沟通路径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C |
2022-03-24 |
26 |
栾轶玫 |
网络围观现象的多重动因及价值引导 |
人民论坛 |
C |
2022-11 |
27 |
栾轶玫 |
重大主题报道:媒介化治理的传播实践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A |
2022-07 |
28 |
栾轶玫 |
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维度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C |
2022-12 |
29 |
彭兰 |
新媒体技术下传播可供性的变化及其影响 |
现代出版 |
C |
2022-06 |
30 |
彭兰 |
人机传播与交流的未来 |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
C |
2022-05 |
31 |
彭兰 |
媒介化、群体化、审美化:生活分享类社交媒体改写的“消费”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B |
2022-09 |
32 |
彭兰 |
我们用什么样的姿态关注元宇宙 |
传媒 |
C |
2022-09 |
33 |
彭兰 |
元宇宙之路的近虑与远忧——基于用户视角的需求-行为分析 |
探索与争鸣 |
C |
2022-07 |
34 |
彭兰 |
虚实混融:元宇宙中的空间与身体 |
新闻大学 |
B |
2022-06 |
35 |
彭兰 |
媒介化时空重塑的日常生活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6 |
36 |
彭兰 |
“数据化生存”:被量化、外化的人与人生 |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 |
2022-02 |
37 |
彭兰 |
数字新闻业中的人-机关系 |
新闻界(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A |
2022-07 |
38 |
苏涛;彭兰 |
虚实混融、人机互动及平台社会趋势下的人与媒介——2021年新媒体研究综述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1 |
39 |
彭兰 |
新媒体时代拟态环境建构的变化及其影响 |
中国编辑 |
C |
2022-12 |
40 |
束开荣 |
构建数字劳动的物质网络:平台规训、算法协商与技术盗猎——基于“送外卖”的田野调查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A |
2022-09 |
41 |
宋健林 |
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认同培育机制研究 |
思想教育研究 |
C |
2022-10 |
42 |
Soyoung Jung;Daeun Lee;Soyon You;Frank Biocca;Hannah Kum-Biocca |
The Role of the Self-Presence for Interactive Large Digital Displays: |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Computer Interaction |
C |
2022-01 |
43 |
孙利军;高金萍;闫维佳 |
从畅销到经典:《红星照耀中国》的出版史考察 |
出版发行研究 |
C |
2022-02 |
44 |
唐铮;丁振球 |
认同与宣泄:网络流行语的使用现状与引导建议 |
编辑之友 |
B |
2022-02 |
45 |
唐铮;段景文;严云依 |
双重驯化与人技混合:驯化视角下的算法再定义 |
学术研究 |
C |
2022-04 |
46 |
唐铮;林子璐;严云依 |
资本的转换与行动:场域理论视阈下的媒体人离职现象 |
新闻记者 |
B |
2022-05 |
47 |
唐铮;王欣欣 |
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 |
新闻爱好者(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A |
2022-10 |
48 |
王斌;张雪 |
双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平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建构 |
中国编辑 |
C |
2022-04 |
49 |
王斌;温雨昕 |
修复与交融: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新闻业边界工作考察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9 |
50 |
王菲;樊向宇 |
赛博格视角下人工智能广告的时空性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4 |
51 |
王润泽;王汉威 |
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历史语境与内涵重释——以英国“反知识税运动”为背景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A |
2022-06 |
52 |
王润泽;李静 |
中国特色新闻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构建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11 |
53 |
王润泽;王婉 |
中国共产党群众性抗战话语的实践与落地 |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 |
2022-11 |
54 |
王润泽 |
实践转向与元问题聚焦:对新闻学知识体系创新的思考 |
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
A |
2022-09 |
55 |
王树良;巴亚岭 |
“女英雄”——《木兰还乡图》中的形象建构与社会动员 |
美术 |
C |
2022-11 |
56 |
王树良;巴亚岭 |
商务印书馆与20世纪早期月份牌广告的崛起 |
美术观察 |
B |
2022-05 |
57 |
王树良;巴亚岭 |
从纪游到状物:沈贞《竹炉山房图》与16世纪吴门绘画中竹炉图像的比较 |
装饰 |
A |
2022-02 |
58 |
许向东;郑雪婧 |
数据科学在我国新闻传播业中的实践与思考 |
中国编辑 |
C |
2022-06 |
59 |
许向东 |
新技术在我国舆论场中的应用、影响和治理 |
人民论坛 |
C |
2022-07 |
60 |
许向东;尹艺斐 |
原创力、智能化、共融性——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
新闻爱好者(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
C |
2022-05 |
61 |
许向东 吴洁 |
提升主流媒体新闻舆论“四力” |
中国社会科学报 |
C |
2022-06 |
62 |
杨保军 |
论作为“目的”的新闻 |
新闻记者 |
B |
2022-07 |
63 |
杨保军 |
“融合新闻学”:符合时代特征的总名称——关于“后新闻业时代”开启后新闻学命名问题的初步思考 |
新闻界 |
C |
2022-01 |
64 |
杨保军 |
构建当代中国新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根据与必要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11 |
65 |
杨保军 |
全面认识当代中国新闻学的性质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7 |
66 |
杨保军;刘泽溪 |
符号学视野中新闻真实呈现的历史变迁与内在规律 |
当代传播 |
B |
2022-02 |
67 |
杨保军;樊攀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转向”:从“史论偏重”到“史论与实践并重”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A |
2022-04 |
68 |
杨保军;樊攀 |
另一道风景:新闻媒体创意产品的学术考察 |
中国编辑 |
C |
2022-05 |
69 |
杨保军;孙新 |
论人主体新闻与智能体新闻的关系 |
新闻界 |
C |
2022-08 |
70 |
杨保军;孙新 |
论新闻时间观念的构成与变迁规律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6 |
71 |
杨保军;余跃洪 |
关系价值:新闻价值论的新维度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12 |
72 |
杨保军;张博 |
论“新新闻”观念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1 |
73 |
杨奇光 |
新闻真实观的历史流变、数字面向及其研究进路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7 |
74 |
杨奇光 |
数字时代信息失序现象成因与治理 |
中国出版 |
C |
2022-12 |
75 |
曾持 |
“媒介化愤怒”的伦理审视——以互联网中的义愤为例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3 |
76 |
Shuguang Zhao;Yiming Liu |
From industry development to social influence: |
Chinese Journal of |
C |
2022-08 |
77 |
赵小曼 |
媒体功能视角下主流短视频平台用户风险信息获取与处理的实证研究 |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C |
2022-05 |
78 |
Xiaoman Zhao;Iccha Basnyat |
Online information and support seeking during COVID-19 lockdown in Wuhan: implications for health promotion |
HEALTH PROMOTION INTERNATIONAL |
C |
2022-06 |
79 |
赵永华;窦书棋 |
信息战视角下国际假新闻的历史嬗变:技术与宣传的合奏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B |
2022-03 |
80 |
赵永华;王睿路 |
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图谱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C |
2022-02 |
81 |
赵永华;朱玺 |
艰难前行的塔吉克斯坦新闻传播业 |
当代传播 |
B |
2022-02 |
82 |
赵永华;韦佳玥;窦书棋 |
国际危机事件中威胁的“媒介化”与多元解读——基于“澳大利亚漫画事件”网络议程的研究 |
新闻大学 |
B |
2022-05 |
83 |
赵云泽;张玲 |
社交媒体中的数字情绪传播研究 |
当代传播 |
B |
2022-06 |
84 |
郑保卫 |
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贡献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9 |
85 |
钟新;陈婷 |
公共卫生危机语境下的国家在场与乡村动员:湖南省双溪村新冠疫情防控传播体系调查 |
国际新闻界 |
B |
2022-04 |
86 |
钟新;蒋贤成;王雅墨 |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 |
新闻与写作 |
C |
2022-05 |
87 |
周蔚华;陈思睿 |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特点和启示 |
出版科学 |
C |
2022-06 |
88 |
周蔚华;熊小明 |
主题出版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辨析 |
出版发行研究 |
C |
2022-11 |
89 |
周蔚华;何小凡 |
主题出版:“百年之交”下的变化与展望 |
中国编辑 |
C |
2022-07 |
90 |
周蔚华 |
从出版的本质属性看出版学科建设 |
中国出版 |
C |
2022-09 |
91 |
周蔚华 |
中国特色出版学理论体系建设论纲 |
现代出版 |
C |
2022-01 |
92 |
周蔚华;陈丹丹 |
2021年中国出版融合发展报告 |
科技与出版 |
C |
2022-05 |
93 |
周蔚华;何小凡 |
以精品为引领,做强做亮做活主题出版——十八大以来主题出版回顾与展望 |
中国出版 |
C |
2022-11 |
94 |
周蔚华;熊小明 |
做强做优,实现主题出版高质量发展——《出版业“十四五”时期发展规划》主题出版内容解读与思考 |
中国出版 |
C |
2022-04 |
95 |
周勇;周梦雪 |
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 |
当代传播 |
B |
2022-03 |
著作出版情况(按出版时间排序)
序号 |
类型 |
作者 |
著作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日期 |
1 |
译著 |
刘海龙、于瀛 |
传播理论导引:方法与应用(第6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3-25 |
2 |
专著 |
陈阳 |
重新出发:移动互联网时代中国媒体转型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6-01 |
3 |
专著 |
王菲 |
品牌叙事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6-15 |
4 |
编著 |
王润泽、杨奇光、王婉(学) |
新闻史料与媒介记忆 |
人民日报出版社 |
2022-07-01 |
5 |
教材 |
黄河 |
新媒体广告(第2版)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7-15 |
6 |
专著 |
许向东 |
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播业:理论与实践 |
人民出版社 |
2022-09-01 |
7 |
专著 |
黄河 |
走向和谐共生:中国环境议题的多元话语建构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9-15 |
8 |
专著 |
胡百精 |
共识与秩序:中国传播思想史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9-15 |
9 |
编著 |
宋建武、黄淼、陈璐颖 |
中国媒体融合转型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22-09-18 |
10 |
编著 |
王润泽、周勇、何天平、杨奇光等 |
实践中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新闻报道经典案例评析(第二辑)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2022-10-14 |
11 |
专著 |
王润泽 |
A HISTORY OF MODERNCHINESE JOURNALISMAND COMMUNICATION |
Routledge |
2022-11-30 |
中心研究团队本年度发表的论文及著作坚持三大主攻方向:
纵横贯通,构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习近平总书记面向新闻实践,坚持问题导向,抓住主要矛盾,提出了一系列加强和改进新闻舆论工作的新理念、新思路、新方法。在此基础上,中心研究团队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积极建构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邓绍根教授撰写的《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郑保卫教授撰写的《论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创新发展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理论贡献》、周蔚华教授撰写的《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特点和启示》等,从不同领域梳理了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的理论与实践发展历程;周勇教授撰写的《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和栾轶玫教授撰写的《中国式现代化叙事的历史维度》则从叙事角度指出,在新发展阶段应争取更积极的舆论空间和传播主动权,破解国际传播话语失衡的困局,构建中国式现代化叙事和跨文化话语。总体来看,中心研究团队的学术研究不仅对内重构新闻传播学的内在逻辑和知识生产,也积极通过中国话语建构与国际传播研究写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塑造更好的中国国际形象。
立足实践,着眼于媒体融合与新型主流媒体转型路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需要置于中国新闻传播事业与国家社会发展的实践之中,既包括传统的职业新闻机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传播活动,也包括新媒体技术带来的多元主体并存的新传播格局。蔡雯教授撰写的《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情感转向与风险防范》、高贵武教授撰写的《价值引领与创新驱动: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韩晓宁教授撰写的《技术转向与在地性实践:媒体融合语境下新闻记者研究的进路与展望》、黄河教授撰写的《广电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商业模式创新》、许向东教授撰写的《新技术驱动下的新闻传播业:理论与实践》等论文及著作,从技术、情感、价值导向和商业运作等方面,梳理新技术对媒体行业,尤其是主流媒体创新与发展的影响。
重视技术,关注数字传播生态中的个人生存、政府治理与文化交流等现象。传播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社会构造与人类生活。本年度,中心研究团队着力开展“人工智能与元宇宙”、“平台与算法”、“数字劳动”等相关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学术成果。彭兰教授撰写的《虚实混融、人机互动及平台社会趋势下的人与媒介——2021年新媒体研究综述》、唐铮教授撰写的《双重驯化与人技混合:驯化视角下的算法再定义》、束开荣老师撰写的《构建数字劳动的物质网络:平台规训、算法协商与技术盗猎——基于“送外卖”的田野调查》等均是这方面的代表。
(二)科研项目
中心研究团队获得10项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教育部等单位资助的研究项目,取得阶段性进展。
科研项目情况统计表(按负责人姓氏排序)
序号 |
负责人 |
项目名称 |
项目进展 |
资助来源 |
1 |
何天平 |
“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电视的社会文化史考察(1978-2018) |
结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2 |
林升栋 |
新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说理研究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3 |
刘东 |
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智能媒体的适老化标准研究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4 |
颜梅 |
建设宣传普及古文字及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媒体平台 |
立项 |
教育部 |
5 |
张伊妍 |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多模态对外议程设置效能研究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6 |
赵曙光 |
理解游戏:全球游戏研究的知识图谱(1700-2020) |
结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7 |
赵云泽 |
大众恐慌情绪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8 |
赵云泽 |
多重突发事件下群体恐慌情绪传播综合评估与风险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9 |
钟新 |
共情传播视野下节日文化传播与国际中文教育融合策略研究 |
结项 |
教育部 |
10 |
钟新 |
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 |
立项 |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 |
由上表可见,本年度中心研究团队承担的科研项目坚持把握时代性全局性战略性重大问题,具体围绕以下三个层面展开:
第一,深入开展新形势下的对外话语创新与国际形象传播。钟新教授承担的《新时代加快国际传播五力建设研究》项目,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我国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的重要指示;林升栋教授承担的《新时代国际传播中的说理研究》项目,坚持将“说理”与“陈情”相结合,探索既是中国的又能为世界接受的话语表达方式,以期为我国的国际传播和增强中国话语说服力贡献力量。
第二,重视史论结合,拓展新闻传播史研究视阈。何天平承担的《“看电视”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中国电视的社会文化史考察(1978-2018)》项目,通过厘清不同时代中国电视事业发展的变迁,在兴衰更替中剖析日常视听意义中的公共性、观看身份,以新文化史的视角看待电视建构公共性的可能;赵曙光教授承担的《理解游戏:全球游戏研究的知识图谱(1700-2020)》项目对全球游戏产业进行了系统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两个项目均顺利结项。
第三,聚焦新媒介技术下的新闻传播现象。媒介始终处于与文化、社会的结构性变迁中,新技术的发展深刻影响了新闻传播中的个体行为、文化和社会现象。赵云泽教授承担《“大众恐慌情绪传播机制与应对策略研究》项目和《多重突发事件下群体恐慌情绪传播综合评估与风险》项目,指出大众情绪传播已经成为社交媒体时代影响社会治理、公共事件发展走势等重大社会事件治理与引导的重要要素,通过梳理情绪传播的研究路径,阐释其内在机理,及其同新闻传播及社会治理的关系。刘东副教授承担的《深度老龄化背景下智能媒体的适老化标准研究》项目,研究深度老龄化背景下老年群体的智能媒体使用情况,体现了较强的时代特征。
二、社会影响
在深化理论研究和推动学术创新的同时,中心积极发挥智库作用,在繁荣学术、发展理论、传播思想等方面积极发挥作用,为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建设作出了突出贡献。
中心充分理解并积极响应国家战略的发展需要,践行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国家社会治理,为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构建而砥砺前行。本年度,李沁教授、钟新教授、赵曙光教授、塔娜副教授撰写的多篇研究报告获得批示及采纳。中心邓绍根教授、周勇教授、刘小燕教授、许向东教授、栾轶玫教授在《中国社会科学报》发表多篇文章;李沁教授、钟新教授、栾轶玫教授、董晨宇老师、何天平老师分别在《社会科学报》、《云南日报》、《学习时报》、《信睿日报》、《光明日报》发表文章。
与此同时,中心致力于分享学术智识,促进学术交流。2022年,中心邀约知名学者,主办“历史传承与当代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闻舆论思想”学术论坛、2022 年中外新闻传播学院院长论坛、9期新闻传播学术话语体系创新深研会、7期“明新学术沙龙”、12期中国新闻传播学公益讲座、2期“明新讲坛”,承办中国人民大学85周年校庆学术论坛“建构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2022第十三届中国少数民族地区信息传播与社会发展论坛等,不断提高会议质量,取得广泛好评。同时,中心研究员亦受邀参加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瑞士日内瓦大学、中国新闻史学会、江苏紫金传媒智库、中国公共关系协会等院校机构主办的讲座论坛,累计百余次;在第72届国际传播学会、ICA SPONSORED: Digital Artifacts Exhibition会议、第十四届PRAD学术论坛暨第六届PRSC学术年会、国际媒介与传播研究学会(IAMCR)第四场专题会议等国内外重要学术会上发声,反响颇佳。
在数智时代,中心顺应新型智慧媒体崛起的时代潮流,继续强化网络平台运营工作,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对外传播账号保持全年更新,在传统领域内精益求精,在新兴领域内不断输出深度内容。截止2022年12月31日,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微信公众号订阅用户增至2926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保持每周1-2条的更新频率。
此外,中心始终保持教育初心、恪守教育使命,多位研究员获国内外教育、教学、科研等重要奖项。中心李彪教授获第六届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教学名师奖,张征教授获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良师奖,王润泽教授获2022年度宝钢优秀教师奖。周勇教授、蔡雯教授、王润泽教授、李彪教授团队的《广播电视新闻报道》课程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及第二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王润泽教授、赵云泽教授、邓绍根教授、赵永华教授、陈继静副教授、杨奇光老师负责的《新闻传播史研究》入选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授课教师入选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
三、人才培养
中心自成立以来始终专注新闻传播学人才培养工作。2022年,中心方洁副教授获第三届大学生校园媒体大赛优秀指导老师,蔡雯教授主讲课程《新闻编辑》获评2022年北京高校“优质本科课程”。
本年度,中心在读本科、硕博研究生中有103人在核心期刊上发表文章136篇(含合作作品),1支学生团队获2022中国数据内容(大赛)年度案例奖,30余名同学组成的19支学生团队分获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一、二、三等奖和优秀奖,1人获第十届范敬宜新闻学子奖。项目申报方面,6名研究生成功获批中国人民大学2022年度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项目。此外,2019级魏景琦、王子伊、汪瀚,2020级许修洋、李一凡,2021级苏畅、陈思扬、刘鸿睿获2022年本科生国家奖学金;2020级王欣欣、项甜甜,2021级戈敏、林芊语获2022年硕士生国家奖学金;2019级刘战伟、2020级张雪、2021级蒋贤成获2022年博士生国家奖学金。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在读本硕博学生CSSCI(含扩展版)论文发表情况(按发表时间排序)
序号 |
作者 |
题名 |
发表刊物 |
发表时间 |
1 |
刘小燕; 赵甍源; 李静 |
中国共产党对外传播话语体系:内涵、形态与构建思路 |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12-20 |
2 |
姚建华; 丁依然 |
“幽灵劳动”是新瓶装旧酒吗?——幽灵劳动及其概念的传播政治经济学省思 |
新闻记者 |
2022-12-20 |
3 |
杨保军; 樊攀 |
引导青年:新闻媒体创意产品的特别追求 |
新闻爱好者 |
2022-12-20 |
4 |
刘建萍; 罗江 |
短视频中的国家形象及其建构:基于海外用户的调查分析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22-12-15 |
5 |
周蔚华; 张艳彬 |
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复兴”话语建构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探索 |
新闻春秋 |
2022-12-15 |
6 |
郭慧玲 |
“救国图强一片心”:吴玉章的新闻宣传活动及其思想演变 |
新闻春秋 |
2022-12-15 |
7 |
张艳彬; 周蔚华 |
文化政治视域下当代中国农村读物的出版实践 |
编辑之友 |
2022-12-05 |
8 |
杨保军; 余跃洪 |
关系价值:新闻价值论的新维度 |
新闻与写作 |
2022-12-05 |
9 |
张微; 彭兰 |
示能、转译与黑箱:智能机器如何颠覆与再建内容生产网络 |
新闻与写作 |
2022-12-05 |
10 |
刘建萍; 王天娇 |
数字技术赋能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探究 |
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22-12-05 |
11 |
钟新; 陈婷 |
中国共产党国际公信力构建维度研究 |
中国文化研究 |
2022-11-28 |
12 |
周航屹 |
沈从文佚文《我如何编大公报星期文艺》 |
新文学史料 |
2022-11-22 |
13 |
沈悦 ; 金圣钧 |
智媒时代有声出版的作用机理及优化路径 |
中国编辑 |
2022-11-20 |
14 |
周勇 ; 吴晓虹 |
奋进新时代 推进新闻舆论工作开新局 |
中国编辑 |
2022-11-20 |
15 |
丁依然 |
交往在门口:平台之“物”与城市空间的(反)社会化生产 |
新闻记者 |
2022-11-20 |
16 |
王润泽; 王汉威 |
马克思新闻自由观的历史语境与内涵重释——以英国“反知识税运动”为背景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22-11-16 |
17 |
周蔚华; 陈思睿 |
新中国成立以来出版人才培养的历史考察、特点和启示 |
出版科学 |
2022-11-15 |
18 |
匡文波; 姜泽玮 |
融合出版视域下健康科普短视频的内容生产与传播探讨 |
出版广角 |
2022-11-15 |
19 |
韩晓宁; 郭玮琪; 石丽丽 |
传媒创新程度的维度框架与实践策略——以内容生产、市场、技术创新为视角 |
当代传播 |
2022-11-15 |
20 |
周蔚华; 熊小明 |
主题出版若干重大理论问题辨析 |
出版发行研究 |
2022-11-15 |
21 |
赵云泽; 张玲 |
社交媒体中的数字情绪传播研究 |
当代传播 |
2022-11-15 |
22 |
宋建武; 彭洋 |
论抖音新闻场域的再生产 |
当代传播 |
2022-11-15 |
23 |
王润泽; 李静 |
中国特色新闻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与历史构建 |
国际新闻界 |
2022-11-15 |
24 |
王树良; 巴亚岭 |
“女英雄”——《木兰还乡图》中的形象建构与社会动员 |
美术 |
2022-11-10 |
25 |
邓绍根; 曾林浩 |
论中国共产党新闻事业的党性原则及“党性和人民性统一” |
当代传播 |
2022-11-09 11:57 |
26 |
赵云泽; 薛婷予 |
基于互联网媒介的在线社交补偿机制分析 |
编辑之友 |
2022-11-05 |
27 |
许莹琪; 董晨宇 |
想象元宇宙:新兴技术的意义制造及其媒介逻辑 |
新闻与写作 |
2022-11-05 |
28 |
李薇薇; 田璐嘉; 吴洁 |
“喜悦树洞”:青年群体在线捐赠的仪式实践与情感逻辑——以“免费午餐”为例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2-11-05 |
29 |
邓绍根; 马晓琳 |
高举旗帜:中共七大及闭幕后的新闻宣传 |
未来传播 |
2022-10-20 |
30 |
周勇; 李昊凯 |
重返基点: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历史源流与创新动力 |
中国出版 |
2022-10-16 |
31 |
杨奇光; 王诗涵 |
数字时代新闻公共性的困境:“新闻荒漠”及其危机重思 |
全球传媒学刊 |
2022-10-15 |
32 |
潘文静; 孙纪开; 方洁 |
食品安全虚假信息的接触和接受:感知威胁的中介作用和健康信息素养的调节作用 |
国际新闻界 |
2022-10-15 |
33 |
赵云泽; 项甜甜 |
社交媒体中健康争议性话题传播研究 |
新闻春秋 |
2022-10-15 |
34 |
蔡雯 ; 周思宇 |
主流媒体新闻传播的情感转向与风险防范 |
中国编辑 |
2022-10-08 |
35 |
闫佳琦 ; 邹琴 ; 沈阳 |
元宇宙中的内容资源开发:IP三元赋生与虚实融生 |
中国编辑 |
2022-10-08 |
36 |
李沁; 王浩丞 |
表象、实在与失范:沉浸传播理论范式下的元宇宙实践 |
新闻与写作 |
2022-10-05 |
37 |
刘小燕; 王睿路 |
国际技术规则构建中的国家话语权力博弈:内涵、机制与路径 |
社会科学战线 |
2022-10-01 |
38 |
陈宇恒; 魏志鹏; 徐辰烨 |
饭圈行为与网络政治参与 |
当代青年研究 |
2022-09-20 |
39 |
匡文波; 方圆 |
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中科学传播的多元主体参与模式——基于六个新冠病毒科学议题的分析 |
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09-14 09:12 |
40 |
钟新; 金圣钧 |
疫情背景下国际主流英文媒体“一带一路”热门报道框架——基于大数据的扎根研究 |
新闻与传播评论 |
2022-09-05 |
41 |
王斌; 温雨昕 |
修复与交融:基于数据分析的中国新闻业边界工作考察 |
新闻与写作 |
2022-09-05 |
42 |
黄河; 程晛 |
广电新型主流媒体短视频商业模式创新 |
电视研究 |
2022-09-05 |
43 |
王宇 |
变迁与共享:媒介融合进程中主持人的媒介文本与职业边界 |
电视研究 |
2022-09-05 |
44 |
王润泽; 常峥 |
网络热词的政治性调用:一种政治传播的媒介化实践及其反思 |
未来传播 |
2022-08-20 |
45 |
贾文山; 卢芳珠 |
论新全球叙事学 |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08-16 |
46 |
吴洁; 许向东 |
网络舆论圈层化:逻辑生成、发展深化与生态治理 |
新闻春秋 |
2022-08-15 |
47 |
何天平; 曾林浩 |
流媒体视听技术语境下的“观看”变革 |
中国电视 |
2022-08-15 |
48 |
陈阳; 郭玮琪 |
乡村青少年的数字资本与互联网使用研究 |
新闻大学 |
2022-08-15 |
49 |
韦庆云 |
国有传媒企业资源基础对多元化战略选择与绩效的影响——基于2011-2020年我国国有传媒上市公司的经验检验 |
新闻界 |
2022-08-10 |
50 |
黄河; 董骁 |
出版直播中的对话时空与关系:基于对话理论的审视 |
编辑之友 |
2022-08-05 |
51 |
朱清河; 王青 |
“政治家办报”概念的百年演化与话语创新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07-28 |
52 |
匡文波; 邓颖 |
媒介可供性:社交平台赋权粉丝社群的情感表达 |
江西社会科学 |
2022-07-25 |
53 |
延婧; 王怡秋 |
大众图像传播的法律风险及规避 |
新闻爱好者 |
2022-07-20 |
54 |
周子杰 |
足不出户做新闻:远程报道的常规与新闻业的地方性困境——基于对S报的田野调查 |
新闻记者 |
2022-07-20 |
55 |
陈阳; 吕行 |
控制的辩证法:农村青少年的短视频平台推荐算法抵抗——基于“理性—非理性”双重中介路径的考察 |
新闻记者 |
2022-07-20 |
56 |
何天平; 付晓雅 |
用户体验设计情感化转向:互联网新闻产品交互创新趋势 |
中国出版 |
2022-07-16 |
57 |
葛书润; 蔡雯 |
校园媒体的公共性实践逻辑研究——以“RUC新闻坊”为例 |
当代传播 |
2022-07-15 |
58 |
陈阳; 周子杰 |
从群众到“情感群众”:主流媒体受众观转型如何影响新闻生产——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为例 |
新闻与写作 |
2022-07-05 |
59 |
赵龙轩; 林聪 |
“黑箱”中的青年:大学生群体的算法意识、算法态度与算法操纵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2-07-05 |
60 |
蔡雯; 凌昱 |
中国新闻媒体发挥“建设性”作用的历程及特征——基于“中国新闻奖”重要获奖作品(1991~2021)的探析 |
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
2022-07-01 |
61 |
刘永涛; 熊心仪 |
深融时代重大主题报道的创新路径——以湖南日报、广西日报、浙江日报的实践为例 |
传媒 |
2022-06-25 |
62 |
刘战伟 |
凸显什么?遮蔽什么?——作为隐喻的“平台”:连接、中介与基础设施 |
新闻记者 |
2022-06-20 |
63 |
董晨宇; 陈卓睿; 李彤 |
传播学者从疫情中学到了什么:一项基于中英文研究论文的比较分析 |
新闻春秋 |
2022-06-15 |
64 |
张世超; 毛湛文 |
行动者网络中的推荐算法及其文化实践——基于算法工程师经验的考察 |
学习与实践 |
2022-06-15 |
65 |
刘战伟; 李嫒嫒; 刘蒙之 |
从“挣工分”到“挣流量”:绩效制度下的市场、共谋与流量锦标赛 |
国际新闻界 |
2022-06-15 |
66 |
石俊; 宋洋洋; 邱子亿 |
开放式创新对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创新绩效的影响——政府激励的调节作用 |
科技管理研究 |
2022-06-10 |
67 |
高尘镁; 刘泽溪 |
主旋律电影的怀旧叙事与价值传递 |
传媒 |
2022-06-10 |
68 |
李彪; 刘子维 |
从“互动”到“异化”:朋友圈点赞行为与社交主体异化研究 |
新闻与写作 |
2022-06-05 |
69 |
高贵武; 李政 |
数字时代下代际冲突的动因与影响——基于跨文化传播视角的再考察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2-06-05 |
70 |
高贵武; 李政 |
价值引领与创新驱动:新型主流媒体新闻改革的方向与路径 |
电视研究 |
2022-06-05 |
71 |
冯雯璐; 白紫冉; 乔羽 |
智能传播趋势下的人机关系及其伦理审视 |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05-28 |
72 |
王润泽; 王汉威 |
事实构建、公共理性与媒介偏向:法国第一起被平反冤案“卡拉斯案”的舆论反转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2-05-25 |
73 |
黄河 ; 邵逸涵 |
智能内容的国际治理实践及启示 |
中国编辑 |
2022-05-20 |
74 |
杨保军 ; 樊攀 |
另一道风景:新闻媒体创意产品的学术考察 |
中国编辑 |
2022-05-20 |
75 |
武慧芳 |
美国的社交媒体监管与观点市场失灵——杜克大学南波利(Philip Napoli)教授访谈 |
新闻记者 |
2022-05-20 |
76 |
赵永华; 窦书棋 |
社会建构论视角下海外社交媒体国际话语空间的公众情绪研究——基于中美贸易争端议题的计算传播分析 |
新闻爱好者 |
2022-05-20 |
77 |
刘蒙之; 师驰; 刘战伟 |
作家不写书:作为文化中介的文学图书编辑实践研究——基于48篇做书“编辑手记”书写的分析 |
出版科学 |
2022-05-15 |
78 |
周勇; 周梦雪 |
叙事视频化与跨文化话语调适:国际传播的“和”“美”破局 |
当代传播 |
2022-05-15 |
79 |
赵永华; 韦佳玥; 窦书棋 |
国际危机事件中威胁的“媒介化”与多元解读——基于“澳大利亚漫画事件”网络议程的研究 |
新闻大学 |
2022-05-15 |
80 |
闫岩; 葛宪麟 |
避险需求和情感抚慰:灾难报道的核心功能及变迁 |
传媒观察 |
2022-05-10 |
81 |
王润泽; 杨璇 |
数字自我崛起下的存在焦虑分析 |
编辑之友 |
2022-05-05 |
82 |
钟新; 蒋贤成; 王雅墨 |
国家形象的跨文化共情传播:北京冬奥会国际传播策略及效果分析 |
新闻与写作 |
2022-05-05 |
83 |
王树良; 巴亚岭 |
商务印书馆与20世纪早期月份牌广告的崛起 |
美术观察 |
2022-05-05 |
84 |
雷紫雯; 刘战伟 |
从“技术盗猎”到“技术织网”:奥运赛事版权保护的实践进路 |
中国出版 |
2022-05-01 |
85 |
杨保军; 樊攀 |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的“转向”:从“史论偏重”到“史论与实践并重”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2-04-25 |
86 |
王斌 ; 张雪 |
双向融合:互联网环境下平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建构 |
中国编辑 |
2022-04-20 |
87 |
蒋俏蕾 ; 陈宗海 ; 岳永婕 |
弥合数字鸿沟 助力全民阅读:信息无障碍与数字融入研究脉络与趋向 |
中国出版 |
2022-04-16 |
88 |
何天平; 宋航 |
电竞传播在中国:媒介框架变迁与社会认知重塑 |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
2022-04-15 |
89 |
王菲; 樊向宇 |
赛博格视角下人工智能广告的时空性 |
国际新闻界 |
2022-04-15 |
90 |
匡文波; 方圆; 曹萩儿 |
从理念转换到技术实践:后疫情时代数字出版走出去的流程再造 |
出版广角 |
2022-04-15 |
91 |
黄河; 刘琳琳; 杨小涵 |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风险信息对公众情绪的唤醒机制——基于新冠肺炎疫情的实证研究 |
全球传媒学刊 |
2022-04-15 |
92 |
毛湛文; 张世超 |
论算法文化研究的三种向度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22-04-15 |
93 |
钟新; 陈婷 |
公共卫生危机语境下的国家在场与乡村动员:湖南省双溪村新冠疫情防控传播体系调查 |
国际新闻界 |
2022-04-15 |
94 |
邓绍根; 游丹怡 |
中俄通信社与华俄通信社的新闻活动及其关系考论 |
新闻大学 |
2022-04-15 |
95 |
纪忠慧; 丁慕涵 |
从全景展现到重点阐释——中央广播电视总台2022年全国两会报道精品巡礼 |
电视研究 |
2022-04-05 |
96 |
王树良; 巴亚岭 |
“记录我们自己”:民俗纪录片的叙事转向与传播空间——基于《年画·画年》系列纪录片的考察 |
电视研究 |
2022-04-05 |
97 |
刘文郡; 侯石安; 温婧; 岳永婕; 魏然 |
基于微观数据的信息、传播媒介与纳税人税务满意度研究 |
管理学报 |
2022-04-01 |
98 |
赵永华; 王睿路 |
新闻传播学领域“一带一路”研究的知识图谱 |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03-28 |
99 |
董晨宇; 丁依然; 王乐宾 |
一起“开黑”:游戏社交中的关系破冰、情感仪式与媒介转移 |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03-28 |
100 |
岳永婕; 温婧; 欧阳婕; 刘东 |
新闻传播学科研人员合作的社会网络分析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2-03-25 |
101 |
曾林浩 |
“为革命青年所公有”:江西早期团组织的办刊实践——以《红灯》为中心的考察 |
苏区研究 |
2022-03-25 |
102 |
王莉丽; 戈敏; 刘子赢 |
智库全球治理能力:理论建构与实践分析 |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
2022-03-16 |
103 |
杨保军; 刘泽溪 |
符号学视野中新闻真实呈现的历史变迁与内在规律 |
当代传播 |
2022-03-15 |
104 |
何天平; 宋航 |
作为“国家相册”的话语实践:框架分析视野下抗疫纪实影像对中国国家形象的建构 |
当代传播 |
2022-03-15 |
105 |
赵永华; 朱玺 |
艰难前行的塔吉克斯坦新闻传播业 |
当代传播 |
2022-03-15 |
106 |
曹国东; 刘越飞 |
能动的身体感:移动阅读中的感官书写与身体经验 |
出版发行研究 |
2022-03-15 |
107 |
赵永华; 窦书棋 |
信息战视角下国际假新闻的历史嬗变:技术与宣传的合奏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22-03-15 |
108 |
傅居正; 张思遥 |
航天新闻中的“她”:性别角色观念的呈现及变迁——基于三大央媒对女航天员刘洋和王亚平报道的对比分析 |
传媒观察 |
2022-03-10 |
109 |
张春叶; 朱宇馨 |
社区治理中的“社区全能”与“社会组织全能”倾向 |
学术交流 |
2022-03-05 |
110 |
周勇 ; 付晓雅 |
迷思与反思:视觉传播的“真实性”问题及其规制 |
中国编辑 |
2022-02-20 |
111 |
唐铮; 王欣欣 |
5G时代新闻业的新形态、新进路和新规制 |
新闻爱好者 |
2022-02-20 |
112 |
董晨宇; 丁依然; 许莹琪 |
2021年西方传播学研究年度报告 |
新闻记者 |
2022-02-20 |
113 |
周勇; 李昊凯 |
人民广播事业八十年:历史经验及其现实意义 |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22-02-15 |
114 |
钟新; 金圣钧; 林芊语 |
“一起向未来”: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冬奥口号倡议的意义嬗变、价值追溯与国际诠释 |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
2022-02-15 |
115 |
刘小燕; 李静; 秦阿杰 |
国际贸易规则建构中的政府话语权博弈 |
新闻春秋 |
2022-02-15 |
116 |
赵永华; 窦书棋 |
国际假新闻的三重成因:国家、媒体与文本 |
新闻春秋 |
2022-02-15 |
117 |
朱玺; 石萌 |
“他者”的建构:俄罗斯主流媒体“一带一路”报道的话语策略分析——以《俄罗斯报》《生意人报》为例 |
新闻春秋 |
2022-02-15 |
118 |
陈阳; 周思宇 |
战争隐喻、国家身体与家国想象——基于语料库的新冠肺炎疫情报道隐喻研究 |
国际新闻界 |
2022-02-15 |
119 |
刘琳琳; 黄河 |
新中国成立以来政府环境治理话语的演变与发展 |
国际新闻界 |
2022-02-15 |
120 |
周勇; 郝君怡 |
建构与驯化:人工智能主播的技术路径与演化逻辑 |
国际新闻界 |
2022-02-15 |
121 |
郝君怡; 高贵武 |
融媒时代新闻报道的情感融入——以央视新闻“时政Vlog”为例 |
电视研究 |
2022-02-05 |
122 |
李彪; 曹时雨 |
深融发展与科技创新:出版强国背景下数字出版新动向 |
出版广角 |
2022-01-30 |
123 |
钟新; 蒋贤成 |
全球同心、多级对话、情感共鸣——北京2022冬奥会“云端”国际传播的基调、路径与愿景 |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
2022-01-29 08:03 |
124 |
陈力丹; 张月; 马嘉悦; 邓元宏; 孙曌闻 |
马克思主编《新莱茵报》第12-13号 |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2-01-25 |
125 |
刘战伟; 刘蒙之; 李嫒嫒 |
从“赶稿游戏”到“老板游戏”:互联网平台中自由撰稿人的劳动控制 |
新闻与传播研究 |
2022-01-25 |
126 |
李彪 ; 高琳轩 |
新时代卓越新闻传播本科人才培养:现状、问题及优化路径 |
中国编辑 |
2022-01-20 |
127 |
许向东; 尹艺斐 |
原创力、智能化、共融性——海外华文媒体讲好中国故事的创新路径 |
新闻爱好者 |
2022-01-20 |
128 |
陈思睿 |
论“边界对象”对“第三阶段科学传播”的拓展功能 |
自然辩证法研究 |
2022-01-17 |
129 |
喻国明; 耿晓梦 |
“微版权”:“微粒化”方法论下版权范式的转型迭代 |
中国出版 |
2022-01-16 |
130 |
陈阳; 周子杰 |
从判断转向解释:移动互联网时代新闻评论论证结构的变化——以《人民日报》评论版和“侠客岛”为例 |
当代传播 |
2022-01-15 |
131 |
贾文山; 石俊 |
黄河文明的理论思考与战略构想 |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22-01-15 |
132 |
邓绍根; 郭慧玲; 曾林浩 |
2021年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研究综述 |
国际新闻界 |
2022-01-15 |
133 |
喻国明; 耿晓梦 |
复杂性范式:技术革命下传播生态系统的协同演化 |
新闻界 |
2022-01-10 |
134 |
杨保军; 张博 |
论“新新闻”观念的基本内涵、生成逻辑与实践价值 |
新闻与写作 |
2022-01-05 |
135 |
李蕾; 宋航 |
自由表达与互动体验的幻象:受众弹幕文本的话语生产——基于《再见爱人》弹幕的内容分析 |
新闻与写作 |
2022-01-05 |
136 |
张洁凡 |
在线学习社区的集体话语与披露空间 |
中国青年研究 |
2022-01-05 |
2022年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本硕博学生获奖情况
(奖项均为国家级,按获奖时间排序)
序号 |
学生姓名 |
竞赛名称 |
等次 |
指导老师 |
公布时间 |
1 |
蔡静远 邓海滢 江婧怡 何伊静 邓依云 王诗涵 张瑞 吴洁余婉遥 顾璐杰 宋欣然 单子郁 汪瀚 杜天舒 葛书润 林子璐 |
2022中国数据内容(大赛) |
年度案例 |
方洁 |
2022年12月 |
2 |
葛书润 |
第十届范敬宜新闻教育奖 |
学子奖 |
/ |
2022年11月 |
3 |
王洲淼 |
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 |
一等奖 |
塔娜 |
2022年11月 |
4 |
黄思琪 |
第七届中国数据新闻大赛 |
二等奖 |
方洁 |
2022年11月 |
5 |
李奕霏 邹雨珈 赵赟冉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一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6 |
雷颜旗 李一凡 沈欣怡 邹雨珈 胡翔宇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7 |
李一凡 陈冬 雷颜旗 方炜聪 刘彦彤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8 |
肖潇 吴靖妍 陶语嫣 张欢雨 程思源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三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9 |
张逸群 陶语嫣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0 |
赵赟冉 李奕霏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三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1 |
李奕霏 邹雨珈 赵赟冉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2 |
胡海雨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3 |
仝玉洁 毛葭蔚 宋泽颖 王卓璐 金方明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二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4 |
卿瑜 张可函 梁昊怡 范驰优 张芷琳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张迪 |
2022年9月 |
15 |
李一凡 雷颜旗 刘彦彤 陈冬 方炜聪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张迪 |
2022年9月 |
16 |
邹雨珈 赵赟冉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7 |
张润雪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8 |
许修洋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19 |
王怡璟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20 |
南迪娜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二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21 |
张润雪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三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22 |
杜培 朱娟娟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三等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25 |
唐一丹 邱乐陶 |
第十四届全国大学生广告艺术大赛 |
优秀奖 |
王树良 |
2022年9月 |
2022年度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生科学研究基金立项情况
(按立项时间排序)
序号 |
负责人 |
课题名称 |
立项单位 |
立项时间 |
1 |
薛婷予 |
甲骨文“巫”“史”媒介功能分野与“道”“儒”传统的形成考察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2 |
伍馨云 |
易地搬迁安置社区内现代卫生观念的扩散研究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3 |
郭萌萌 |
社交媒体影响者对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影响研究——基于河北省馆陶县南徐村乡25个村庄的实证调查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4 |
蒋贤成 |
跨文化传播语境中共情生成机制的实验研究:文化相似性的双重作用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5 |
李昊凯 |
“宣传下乡”与基层治理:中国式现代化的媒介参与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6 |
徐辰烨 |
创造典型:“鱼塘风波”与改革开放之初的党报角色 |
中国人民大学 |
2023年1月17日 |
坚持守正创新,勇担时代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2023年,中心将继续把握新发展阶段的历史方位,胸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依照党和国家的部署要求,深刻把握习近平新闻舆论重要论述科学内涵,紧扣国家发展目标,着眼中国实践,突出问题导向,进行前瞻性、战略性和整体性的新闻传播研究。通过持之以恒地钻研世界学术前沿和国家发展需求的真问题,投身于宏伟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之中,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