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心
刘海龙
作者: 时间:2019-12-03现任职务:新闻传播史论部主任,新闻传播研究所副所长
研究方向:传播思想史、政治传播
任教课程:《传播理论》、《传播理论研究》(研究生)、《政治传播研究》
学历学位: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研究生毕业、博士学位
学术成果:
著作:
o 刘海龙:《重访灰色地带:传播研究史的书写与记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o 刘海龙:《宣传:观念、话语及其正当化》,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3。
o 刘海龙:《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o 金梦玉、刘海龙:《现代媒体总论》,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2005。
o 译著有:《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至关重要的新闻:电视与美国民意》(新华出版社,2005)、《传播理论导引:分析与应用》(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真相》(校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论文:
o 刘海龙:《坎坷自由路》,台湾《新闻学研究》,2015(2)。
o 刘海龙:《连续与断裂:帕克与芝加哥学派神话》,《学术研究》,2015(2)。
o 刘海龙、方惠:《2014年传播学十大观点》,《编辑之友》,2015(1)。
o 刘海龙:《解放灰色地带:对传播思想史叙事的反思》,《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1)
o 刘海龙:《连续与断裂:传播思想史的叙事问题》,《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11.19(B02)。
o 刘海龙:《社会化媒体与新闻工作者角色规范的重构》,《数字未来与媒介社会:重构行动者:中国场域的传播研究》,张志安,林功成编,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o 刘海龙:《中国语境下“传播”概念的演变及意义》,《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8)。
o 刘海龙:《超越二元对立:多元竞合的中国传播研究》,《青年记者》,2014(6)上。被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10)转载。
o Wenshan Jia, Hailong Liu, Runze Wang, and Xinchuan Liu(2014). Contemporary Chinese Communication Scholarship: An emerging alternative paradigm. In The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Volume II. Robert S. Fortner and P. Mark Fackler(eds.). Wiley. Handbook of Media and Communication Theory. 正在崛起的当代中国传播理论学派
o 刘海龙:《宣传的理由:重读伯内斯的〈宣传〉》,《国际新闻界》,2014(4)。Vol.36, No.4.
o 刘海龙:《新闻素养与下一代新闻业》,《新闻记者》,2014(4)。
o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的史前史》,《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1)。(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4(5)转载)
o 刘海龙、李晓荣:《孙本文与20世纪初的中国传播研究:一篇被忽略的传播学论文》,《国际新闻界》2013(12)。
o 刘海龙:《中国新闻理论研究的范式危机》,《南京社会科学》,2013(10)。被《新华文摘》2014年第4期篇目辑览转载。
o 刘海龙、张盖伦:《毛泽东论<时事简报>》,《新闻前哨》,2013(6)
o 刘海龙、张盖伦:《列宁论宣传员和鼓动员》,《新闻前哨》,2013(4)
o 刘海龙、黄雅兰:《试论“文化工业”到“文化产业”的语境变迁》,《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36卷第2期(2013年3月),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文化创意产业》,2013(4)转载。
o 刘海龙、张盖伦:《毛泽东论红军宣传工作》,《新闻界》2013(5)。
o 刘海龙、张盖伦:《列宁的“灌输”思想》,《新闻前哨》,2013(3)。
o 刘海龙、张盖伦:《“党报不得批评同级党委”的提出与讨论》,《新闻界》,2013(1)。
o 刘海龙:《新闻工作者微博使用困境及其根源》,《新闻记者》,2012(9)。
o 刘海龙:《监测信息环境的质量:媒体表现的理论及测量》,《国际新闻界》,2012(7)。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11)转载。计入明德学者和学院985项目。
o 刘海龙:《从传播学角度看:微博流言的特征》,《新闻与写作》,2012(5)。(被《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2(8)转载)
o 刘海龙:《中国传播研究中的两种功能主义》,《新闻大学》,2012(2)。
o 刘海龙:《对微博舆论场的四个误读》,《人民论坛》,2012年2月(下)。
o 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问题、标准及行动路径》,《新华文摘》,2012(1)。
o 刘海龙、秦亚利:《不确定议题的报道:以网瘾报道为例》,《中国传媒报告》,2012(1)。
o 刘海龙、连晓东:《从默会的知识到公共知识:〈新闻的十大基本原则〉》与新闻专业理念的形成》,《新闻记者》,2011(3)。
o 连晓东、刘海龙:《自媒体时代专业新闻工作者应坚守什么原则?》,《新闻与写作》,2011(7)。
o 刘海龙:《传播研究本土化的两个维度》,《现代传播》,2011(9)(被《新华文摘》2012年第2期全文转载)
o 刘海龙:《汉语中“宣传”概念的起源与意义变迁》,《国际新闻界》,2011(11)。
o 刘海龙:《传播研究的哥伦比亚学派及其批评者》,《国际新闻界》,2010(4)。(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新闻与传播》2010年第8期转载)
o 刘海龙:《寻找听众:中国传播研究的需求与使用》,《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o Mylène Hardy, Hailong Liu. La Traduction Des Sciences De La Communication En Chine: Le Concept De «Chuanboxue»(The Translation of The Science of Communication In China: The Concept "Chuanboxue",《从“传播学”概念看传播研究在中国的转译》). Hermès 56(2010).
o 刘海龙:《一篇存在争议的传播学奠基文献》,《国际新闻界》,2009(3)。
o 刘海龙:《从受众研究看“传播学本土化”话语》,《国际新闻界》,2008(7),CSSCI:2
o 刘海龙:《传播游戏理论再思考》,《新闻学论集》(第20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6月。
o 刘海龙:《解析“公信力”神话》,《新闻与写作》,2008(10)
o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起源与早期的争论》,《国际新闻界》,2007(4)
o 刘海龙:《西方宣传概念的变迁:从旧宣传到新宣传》,《国际新闻界》,2007(9)
o 刘海龙:《“传播学”引进中的“失踪者”:从1978年—1989年批判学派的引介看中国早期的传播学观念》,《新闻与传播研究》,2007(4)
o 刘海龙:《被经验的中介和被中介的经验——从传播理论教材的译介看传播学在中国》,《国际新闻界》,2006年(5),CSSCI:7
o 刘海龙:《当代媒介场研究导论》,《国际新闻界》,2005年第2期
o 刘海龙:《议程设置的第二层与媒体政治》,《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2期(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2004年第6期转载),CSSCI:5
o 刘海龙:《社会变迁与议程设置理论》,《国际新闻界》,2004年第4期
o 刘海龙:《从广州肺炎事件看流言的传播与控制》,《国际新闻界》,2003年第2期(被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报刊复印资料》2003年第6期转引)CSSCI:5
o 刘海龙:《新闻采写背后的原则》,《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1期
o 刘海龙:《新闻采写背后的原则之二:新闻价值》,《新闻与写作》,2003年第2期
o 刘海龙:《从费斯克看通俗文化的转向》,《国际新闻界》,2002年第4期
o 刘海龙:《台湾电视娱乐节目》,《中国记者》2002年增刊
o 刘海龙:《沉默的螺旋是否会在互联网上消失》,《国际新闻界》,2001年第3期
课题: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20世纪宣传观念的变迁》
中国人民大学明德学者项目:《中国的政治传播与政治民主》。
2013年底《传播研究史》获北京市社科基金出版资助
获奖情况:
第二届“全国新闻学青年学者优秀学术成果”奖
中国人民大学2014年“通鼎奖教金”
联系方式:
邮箱:liuhailong@ruc.edu.cn